原标题:“双减”后首个寒假怎么过?家长如何“依法带娃”?政协委员支招
来源:上海法治报
“双减”政策下,教育责任回归学校,学校和教师准备好了吗?家长焦虑真的减少了吗?“双减”后第一个寒假要怎么度过?……围绕今年上海“两会”上的热议话题,记者在大会现场专访了市政协常委、上海协和教育集团(中心)总校长卢慧文。
“双减就像是高速路上的大拐弯。”“要把子弹送到听得见炮火的前线指挥官手上,将更多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减负并不是少学,教育质量还是第一位的。”……。采访中,深耕教育领域的卢慧文委员感触颇深,“金句”频频。
市政协常委、上海协和教育集团(中心)总校长卢慧文。摄影:夏天
记者:“双减”后,教育责任更多回归学校,学校和老师准备好了吗?家长的焦虑真的减少了吗?
卢慧文:“双减”就像是高速路上的大拐弯。突然的“拐弯”当然会需要一定的“缓冲”,因此短期而言,社会和家长们的焦虑也不可能立即就减少、消失。但双减的方向和未来是明确的,长远而言的意义及益处也是大家达成共识的。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孩子和家长的时间多出来了,在欣喜之余,困惑也随之而来。多出来的时间该拿来怎么用呢?尤其部分高年级家长还是忍不住要焦虑,课外培训供应没有了,留下的空缺谁来补位?
焦虑和躺平之间要找到一种平衡,能真正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家长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有效的、高质量的成长陪伴中。
减负并不是少学,教学质量还是第一位的。长远一些看,通过摒除一些不需要的焦虑性需求,留下一些真正必须的需求,最后才能回归到一种教育平衡。
我们经常说,要把子弹送到听得见炮火的前线指挥官手上。其实,校长和老师就像是“前线指挥官”,他们是最了解学生,也最懂如何教育学生的。
如今,教育职责更多回归学校,也希望未来能够将办学自主权更多给予公民办中小学,让校长和老师们能有更多自由度,用他们的专业来判断如何给予不同的孩子以差异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根据孩子特质调配教育资源,更好因材施教,而不是大家齐步走一刀切。
记者:“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如何让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卢慧文:当“背着书包赶培训班”的景象不再,有些家长可能仍会有些焦虑。我觉得可以从多方面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又有意义的假期。
首先,从学校来说,此次寒假作业要比往年设计得更为丰富、多元,让孩子们在完成寒假学习任务、拾遗补缺的同时,也能够有更多生动有趣的实践类体验。
对于家长来说,我建议可以更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一些教育意义和契机。家长不要认为只有做题看书才是学习,其实生活中反而有很多学习的契机。比如,这个月正好赶上春节,家长可以让孩子来掌管过节时的家庭预算,帮助他一起规划、协调、预估费用等,这既是一项生活技能,也是一次很好的项目化学习。
此外,我们也会鼓励家长和孩子在假期里一起阅读、观展、看剧等等,通过一些亲子活动和动态的高质量陪伴,和孩子建立起一种沟通的纽带。
记者:《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家长如何更好“依法带娃”?
卢慧文:首先,《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从理念上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让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层面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当然,要让相关法律条文得到落地落实,还是需要推动一些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完善、细化。今年我提交的一份提案,就是关于对这部法律更好落地实施的建议。
首先,谁来给家庭教育提供指导?目前,家庭教育工作领域的工作人员及机构,尚没有“准入类”的资质,或者有的资质缺乏权威性。因此,我建议将“家庭教育指导职业资格”纳入“准入类”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同时对相关服务机构资质也进行“准入性”认证发放。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未成年人事实缺失监护或者短期监护责任不明的情况。比如,父母外出打工留守的儿童,或者异地求学寄宿学校的未成年学生等等。建议从法律层面梳理各类情形下的监护委托关系,完善监护人制度,确保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监护能全时段全覆盖等。
此外,也需要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和机制,帮助家长“学习成长”,更好实施家庭教育。
记者|胡蝶飞夏天
视频号摄像|夏天
视频号剪辑|谢钱钱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