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太狼不捉羊了:是什么让编剧越来越小心翼翼?

日期:12-08
灰太狼

原标题:深观察|灰太狼不捉羊了:是什么让编剧越来越小心翼翼?

近日有网友反映,《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走下坡路了,“灰太狼不捉羊了,也没了有趣的打斗场面,只有偏向低龄的剧情,看着以前童年的动画变成这样,心里挺不是滋味,希望早日恢复原版剧情和画风”。

动画出品方回应称,“2019年播出的《羊村守护者》正式开启了‘羊狼和平新时代’,现在的故事更能扣人心弦,主线、主题更清晰。”并表示,一部好的作品除了故事性和画面技术外,也需要传递正能量和成长的力量,寓教于乐。

这条新闻很有意思。当年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孩子长大了,有了“毁童年”的惆怅。这种情绪多于观点或建议的表达,得到了出品方的郑重答复,则是对资深老粉的尊重。

但提问者和作答者的互动中,包含着一种面对公众舆论的不安和小心,耐人寻味。

其实,“狼不捉羊”是个伪问题。《猫和老鼠》中,汤姆一直抓杰瑞,但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熊出没》中,光头强一直驱赶熊大、熊二,常拿出猎枪乱开一气,但从来都没打中。严格说起来,这些都算“狼不捉羊”,但没有人觉得这样的情节设计突兀。原因很简单,“狼”真捉住了“羊”,故事还怎么演下去——毕竟,这是动画片嘛!

网友疑问的点在于,哪怕是永远捉不住的“假捉”,也应该有就有,动画世界里狼和羊是对立关系这种有限逻辑,也不应该完全放弃。只要故事够精彩,能够自圆其说,观众就会支持创作者脑洞大开,放心创作。祭出“羊狼和平新时代”说法,显得有些过度诠释。这也是出品方“强行解释”给人带来滑稽感的原因。

不过,真正的问题或许在于,双方都小心翼翼地使用了“捉”这个字眼,而避免用“狼吃羊”的说法——尽管这么说更符合现实。提问者对童年经典有保护欲,作答者对自己产出的IP呵护有加,但事实并不像一问一答所展现出的宾主皆欢那么简单。

且不说发生过“熊孩子”模仿动画片情节,把另一个孩子绑在树上用火烧的新闻,每次只要有人把动画片里的某个情节、某句台词或某个画面截出来,指责其“血腥暴力”,都能轻易引发舆论争议,动画出品方很容易变成惊弓之鸟。类似的案例多了,哪怕出品方事后获得了“清白”,一些人也会形成一种认知:如果出事,出品方要担责。

动画片受众主要是孩子,围绕其引发的争议往往是敏感话题。舆论对动画片进行监督是有必要的,但监督不等于将严苛进行到底,更不等于将自己不认同的内容“一竿子打死”。

这个道理,成年人不会不明白,但难就难在,动画片创作和公众监督的边界在哪里,是很专业且难有明确说法的事,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答案。对动画片进行评价的观众、网友、家长,要对动画片创作的规律和特质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对于儿童的娱乐保护,也要有客观的认知。

不可触碰的红线要有,但总想把儿童置于一个彻底无菌的环境下生存,既不现实也不有利于其成长。在娱乐的同时教会孩子分辨虚构与现实的界限、获得认知,动画片可以提供载体,但前提是善用它,而不是随意甩锅、让它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创作者敬畏舆论,从舆论中获取创作元素,当然是可以的,舆论中也往往也隐藏着创作的灵感和商业的价值。顺从舆论进行创作,产出双方都满意的作品,固然皆大欢喜。

但双方意见不一甚至相悖时,创作者应冷静看待舆论裹挟的杂质,认真检视自己的创作初心。究竟是为了对动画片的热爱而创作,为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而创作,还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屈服于舆论场上的部分声音,为了最大化图“安全”、图省事而放弃一些创意创新?观众意见本就是众口难调,想让所有人满意,只会让编剧无从下笔。

希望创作者能够以孩子的需求为最大目标,产出真正的好故事。如果能够赢得儿童观众的心,并且在创作过程中做到坦然无愧,对一些苛责可以不必太在意,必要的时候可以依法保护自我。

微博博主热议

责任编辑:刘德宾

从今年的476个投诉里,盘点文峰的“坑” 北京延庆出现丹顶鹤,专家:偶然事件,不是常规迁徙路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