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媒体聚焦“颜值”焦虑:背后有一个强大产业链
曹祎/视觉中国
[阅读提示]
颜值焦虑,也叫外貌焦虑,是指在放大颜值作用的环境下,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外貌不够自信。当代人被商家不正确的心理暗示包围,颜值焦虑愈演愈烈。
一年60万元的颜值投入花在了哪里?沈阳带货主播方小柔拿出一沓收据:割眼袋、切下颚角、面部和腿部吸脂、发际线种植,还有每年的玻尿酸填充,每半年的肉毒素瘦腿和瘦肩,每个月的水光针、热玛吉、果酸、超声刀……
《工人日报》记者眼中的方小柔五官精致、皮肤白皙、身材苗条,外形条件已经优于很多人。然而,方小柔对自己的颜值还是不满意,长期的医疗美容不仅没有达到她追求的“出众”标准,反而让她越来越焦虑。
怕流水年华春去渺,怕素颜体胖被群嘲
32岁的方小柔最开始接触医美时,只是为了掩盖身体缺陷,从父母那继承来的先天性眼袋让她何时看起来都很疲劳、无精打采。大学毕业后,她做了眼袋外切手术,被同学夸赞“精神了不少”。
鱼尾纹、脸部松弛、黑斑,如果没有进行医疗美容,这将是方小柔32岁最真实的面容。方小柔最开始恐惧的是芳容逝去,只是想看上去年轻。工作后,被同事嘲笑“大饼脸”“大象腿”,为此,她哭过一整夜。加上美容顾问的推销、铺天盖地的医美广告,她切了下颚角。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这不是一个人的焦虑。不知何时,电商平台上出现了“颜值打分师”,25.99元就能拿到化妆师400字的五官优缺点分析及化妆指导。“有安慰到我,毕竟我一直不知道该走什么路线。”“给的分偏高,会给一些化妆上的建议。”“小姐姐很用心、中肯,建议也好操作。”记者翻看评论发现,顾客的认可度极高。
不仅如此,一些整形机构推出了AI颜值测评师,发一张照片就能给你的颜值打分。这些无疑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人们的颜值焦虑。
据《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医美机构数量高达5150家,医美市场规模高达1975亿元。火热资本追逐下,出现了切胃、精灵耳、小腿肌肉阻断术等奇葩手术。
“一年要劝回几十人,还有不少人前仆后继。”沈阳市某三甲医院整形科主任医师常勇说,切胃术后可能会出现贫血、胃食道反流等情况;耳朵最敏感,注射玻尿酸很容易造成发炎化脓,手术失败对神经系统会有很大影响;小腿肌肉阻断后可能出现小腿无力等情况,甚至有人永远无法久站。
焦虑背后是一个强大产业链
人类对美的追求亘古不变,为何颜值焦虑成了当代的“流行病”?
方小柔说,身边充斥着美容、医美行业的广告轰炸。电梯间里,打着植发、减肥、美白的广告;短视频平台、朋友圈里,“筷子腿逆天,你也能拥有”“发际线前移,升职连跳三级”“一口好牙,让你笑起来更自信”到处都是;更可怕的是明星、公众人物的软广告,让你错以为只要用了推荐的产品,就会有一样的身材、容貌。
“从上游的口腔扫描仪、钢丝和陶瓷填充物的制造商,到中游的正畸方案的设计商和矫正器的供应商,再到下游的口腔医院和医生,都希望你来消费。”在口腔修复科工作10年的医生郝磊拿口腔美容行业举例说,牙齿自然的颜色本来就是微黄,排列与先天和后天因素都有关。“正畸”是消费者的最大需求,医学上的畸形指的是纠正影响颜面美观,口腔功能和发育的状况。行业供应制造商眼中,没有一口洁白整齐的“烤瓷牙”都是畸形。为此,大量的心理暗示广告投放到市场,刻意放大焦虑,吸引来的顾客则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颜值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辽宁百联人才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郝红宾告诉记者,最典型的就是求职前的整容潮,企业对求职者的评价已经扩展到身体、生活等层面。多名HR向记者表示,如果求职者在学历、履历和能力等方面不相上下,企业方会优先录取颜值高的人,“代表公司形象”“方便内部解决婚姻大事”“颜值高的人自律且审美也好”的理由似乎让人挑不出毛病。
2021年2月,中青校媒面向全国2063名在校大学生开展关于“相貌”问题的问卷调查。该调查发现,自卑心理、普遍流行的单调审美、过于期待他人认可、互相攀比的心理是导致颜值焦虑的主要原因。
消费主义洗脑下,颜值高成了“地位高”“过得体面”的表象,“为什么有钱人都穿浅色”“什么样的三庭比例显得富贵”“高学历的美眉职场如何穿搭”,不良公众号如此的价值推销,不只加重焦虑,甚至扭曲“三观”。
要明白什么是好看
“好看确实能加分,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知。”常勇说,医美行业诞生之初,是为了帮助那些生理畸形的人们重拾健康和自信,不知什么时候起,成了普通人追求大众审美认同的“捷径”。
在他调查研究的400多个病例中,确实有因颜值改变找到爱人、找到工作的,但因颜值改变命运的还是极少数。如今的医美行业夸大了颜值对于社交、工作以及金钱的重要性。
“为什么都要是筷子腿、罗马脚、锥子脸?千面一面何谈美。美本该是丰富、包容的,千人千面、千姿百态才是自然法则。”常勇认为,美不应只有一副好看的皮囊,还应有得体的衣着、文明的举止、健康的生活、独特的魅力。新时代的“高颜值”应该有着更加丰富立体的内涵。
5月28日,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医疗美容广告属于医疗广告,非医疗机构不得发布医疗广告。美容医疗机构未经依法审查取得批准,严禁发布医疗广告,或以新闻形式、医疗资讯服务专题(栏)、健康科普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广告、虚假信息。同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渠道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发布警示信息,提升消费者辨识能力,引导公众理性认知。
郝磊相信,随着国家监管力度加大、正向引导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用理性、健康的方式提升颜值,那时的焦虑不是恶性的压力而是良性的动力。
来源:刘旭/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