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观察|谢大脚走了,《乡村爱情》还能拍下去吗?
于月仙猝然离世那一天,一个念头从我内心很不厚道地跳了出来:“谢大脚”走了,《乡村爱情》还能拍下去吗?
不久前于月仙还笑脸盈盈地发布了《乡村爱情15》杀青的消息。世事难料,这让怀念她的网友一片唏嘘。
我是《乡村爱情》的忠实粉丝,也是“谢大脚”的忠实粉丝。自打2006年,《乡村爱情1》在央视热播形成全民观“乡爱”的热潮后,我就没少追过这部已经拍到15季的神剧,一晃“乡龄”已15。活了这么大,我还没见过比“乡爱”更高寿的电视剧。
我在朋友圈吐了个槽:“个人十分喜欢的谢大脚走了,刘能也被换人,赵四、谢广坤貌似也越来越没有主角的意思,就剩个大个总和宋总成天在那没事找事,《乡村爱情》可以考虑和《刘老根》合并了,反正都演不下去了还撑着。”结果引来了朋友的各种吐槽。
看过一些文章,说《乡村爱情》能成为现象级作品,原因是紧跟潮流。“紧跟潮流”不假,例如微信的兴起、网红的诞生、带货的流行,总能在剧中得到反映。
一部拍了15年的剧,如果今天的剧情依然像第一部那样被“原始元素”统领,当然是故步自封的,但是“乡爱”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方向性问题。虽然土味和贫嘴一样没少,但是十几季看下来,越看越疏离。以至于到了后来,我打开“乡爱”,就等于打开一种“习惯”,就好像每年都要看春晚。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一位朋友的话,点醒了我:一看见《乡村爱情》里的大个儿,就赶紧快进。
是这个理儿。主创者倒是希望赶紧在人物上推陈出新,并且用各路逗男靓女来吸睛,但是我们的眼睛很诚实啊。刘能要是总不出来,我们心里就特想给剧组打电话:歪,你们啥时把刘能给放出来。
有消息说,“正版刘能”王小利将在15季回归。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他再不回来,已经愤然离去的粉丝还会继续拉走更多的粉丝,造“乡爱”的反。
不能说“非正版刘能”的表演不卖力、不好玩,但观众要的是王小利的那个味,连同他的结巴和小眼睛。尽管“非正版刘能”全盘继承了刘能的所有“身体技能”,但就连我70多岁的老爷子也立即惊呼“假刘能”,可见这样的换角有些冒失。
尽管“乡爱”换角成功过,例如第一季后,赵四、王小蒙系数被换。但这一经验可能误导了主创团队。
算上“象牙山F4”刘能、赵四、谢广坤、王老七,“谢大脚”就是女一号了。甭提什么先前苦大仇深了N季的香秀和后来一副铁娘子味道的杜小双、象牙山顶流二丫了,那都是永远的“配配”。
但编导极力想打破这一格局。于是“五强”的戏份在慢慢减少,以凸显宋晓峰和一夜之间造爹成功的“大个总”的存在感。这和最近“象牙山爱逗团”下山抢滩综艺的新形势大约保持着一致。但老实说,这是会错了忠实粉丝们的意。
导演和编剧先生先是让地位仅次于“象牙山F4”的王长贵崩掉,后来可能觉得不对头,又让王长贵借“乡村赤脚医生”黄世友先生复活。这波神操作直把命运多舛但一直活得很愉快的谢大脚变身当世的祝英台不说,老黄一口儒医派头还整个儿和东北吐槽大会的节奏感不对付。
另外,有一季还非要把赵四媳妇的人设从老实巴交的村妇变为霸道女总裁不可,结果让这一季的剧集完全夹生。
角色和戏份不是绝不能调换。但如果调换只是为了增加一个“噱头”,那就没多大意义。何况“噱头”本身就远离生活真相,容易成为装腔作势。这是只讲剧情突破,不讲情怀的典型问题。
与此同时,《刘老根》也拍到了第4季。这两部剧,演员互有交叉不奇怪,本就是一家人马。奇怪的是,“刘老根”越来越“乡爱”化,“乡爱”越来越“刘老根”化。一样的“倒鸡毛接力赛”、一样的没事找事、一样的“戏不够意外来凑”……第一季“乡爱”“刘老根”赖以成功的自然出戏法则在慢慢远去。
是素材不够用了,还是题材表现出现瓶颈了?既然这样,不如合而为一,干脆拍一部“东北故事”得了。
玩笑归玩笑,但两部剧的主创团队需要跳出自个儿的“创新陷阱”,从观众的角度想一想问题。
事实上,除了第一季的“德艺双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外,你以为我们追两剧追的还是艺术成就包括戏剧性冲突吗?错!我们追的就是东北那嘎达那个味。
宽泛而言,两部打上了浓浓东北风情的电视剧,是黑土地上长出的粗壮高粱。跟着剧中人“神游”炕头炕尾、田间地头,“品味”小鸡炖蘑菇所代表的人间烟火,是一种共情的激赏方式。
18年前有一部描写乌镇故事的《似水年华》,观众看完就生发乡愁般的惆怅。以至于多年来,我频频重温。剧中的古镇,一桌浊酒、一轮明月、一席旧话,每每让我“流连忘返”,如回心灵故乡。在游遍江南古镇的时候,真想叩门而入,干脆做了谁家的不速之客。
我想,如果这部剧也要一直拍下去,这样的文化特质以及对人心的呼应,是不该丢弃的。
“乡爱”已经是奇迹,“刘老根”貌似也在玩剧集上的“拉面”。它们在形式上已经做到了极致,但要想突破被“快进”和“诈尸型观剧”的窘境,不能缺失的是保持被小鸡炖蘑菇熏陶出的幽默情怀——不只是逗人乐,更是直抵人心的“我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