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直击郑州,40万水淹车等待处理!
保守估计,仅郑州市的受损车辆就已经超过40万辆了,基本上是郑州汽车保有量的十分之一。
7月29日上午10点15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乘坐的高铁G507次列车到达郑州东站。
郑州东站外,道路交通已经恢复正常,停放在路边的车辆井然有序,如果不是偶尔经过的黄色救援车辆、周边小区门口的零星沙袋和地铁站外持续工作的排水车,甚至找不到曾经暴雨如注的痕迹。
此时的郑州,离“7·20”郑州暴雨夜已经过去了9天。
不过,距离郑州市区约100公里外的卫辉市,高铁经过之处,两侧依然是尚未消退的洪水,淹没的农田、半泡在水中的屋舍甚至至今依然浸泡在水中的汽车,无声记录着这场全国揪心的特大暴雨。
“郑州交通24号左右就基本恢复了,不要看大路上积水已经排空,两边居民区里,都在忙着排水,地下车库被淹的很严重。”郑州出租车郑师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而在从郑州东站去往市区的路上,时不时有拉着车身全是淤泥的轿车的救援车辆经过,触目惊心。
“这些车基本上是停放在地下停车场被淹的,像这种车顶也有淤泥的车辆都是水淹过车顶了,只能报废了。”郑师傅告诉记者,“这样的‘没顶车’很多。”
这场持续数日的特大暴雨带来洪涝基本消散,但暴雨过后的考验却尚未结束——受灾严重的郑州汽车行业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来自郑州市公安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6日,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90.1万辆,接近500万辆的数字,也让郑州成为名列全国第六位的汽车大市。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3日12时,因河南水灾带来的财产损失报案数已经接近18万件,理赔金额逼近60亿元,其中车险报案数占比接近95%,仅郑州泡水车辆就超过8万辆。
“泡水的车辆数目不止这些,从经销商的数据来看,现在保守估计,仅郑州市的受损车辆就已经超过40万辆了,基本上是郑州汽车保有量的十分之一。其中,有25%的受损车辆基本是‘没顶’车辆,基本报废了。”29日下午,记者走访的某合资品牌汽车经销商集团售后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暴雨给当地汽车经销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记者走访多个大型4S店发现,4S店内外停满了车门大开的车辆,不少车辆的隔音棉、座椅被拆出来单独晾晒。
“我们店内目前拖回来等待定损、维修的过水的车辆大概700台,4S店已经存放不下了,在周围了租了几个停车场专门停放。”在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的一家合资品牌4S店内,有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院内,一辆车身高度达到1.7米的丰田普拉多淤泥遍布车顶、车身以及车厢内部,车内倾倒的座椅、浸水的纸箱无声见证着当天“没顶”的大暴雨。
“没法儿回忆。”当记者问起暴雨中对消费者的救援过程时,前述合资品牌汽车经销商集团售后负责人数度哽咽,泪眼婆娑。
从7月18日暴雨初期,24小时值守为消费者提供救援服务是几乎成了这家经销商工作人员的常态。
而就在离该汽车4S店不远的金水区某居民小区内,浸过水的车辆随意停放在道路两旁,不少车辆明显有水没过车顶的痕迹,引擎舱盖上的淤泥在近日烈日的暴晒下已经龟裂。
而车门大开的车内,除了满舱的淤泥,还散发出阵阵酸臭的气息。
“车舱进水之后,包括车底的隔音棉、座椅需要尽快拆解晾晒、维修,否则多日浸泡之后,不光发酵产生臭味,还会影响车身结构和线束、接口等,会给车辆带来更严重的损害。”有合资品牌汽车厂家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而停放进水车辆道路的尽头,是该居民小区的地下停车场。沿着入口往里走,微弱的灯光下,地下一层停车场的水已基本抽干,但地面依然潮湿,仅有两三辆车尚未拖出地库。
肉眼可见的是,地下停车场被水浸透的墙面意味着当时大水已灌满地下停车场。毫无疑问,当时停在地下停车场的车辆,无一幸免。
沿着地下停车场负二层的方向继续前进,一辆看不出品牌和型号白色的轿车车头朝下、车尾向上,直立卡在负一层到负二层的通道当中,黑暗中,地下二层停车场的情况无从得知。
不仅仅是经销商,如何处理数十万的泡水车辆的理赔,保障消费者权益,也给保险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定损、拆解、维修,是投保的车辆在遭遇事故后正常的处理方式。然而,郑州的一场大雨,导致数十万辆车被水淹没,面对这种大规模车辆被水淹的情况以及巨额的赔付金额,保险公司同样“压力山大”。
在手机地图上定位为郑州市惠济区毛庄蔬菜批发市场的附近,包括平安、人保在内的多个保险公司将救援的车辆集中存放在此地。
“平安的往前走。”门口,几个工作人员对着电脑帮前来寻找车辆的车主指人方向。院内,大量车辆被存放在此地,被水淹过车顶的车辆不在少数。
“我家的车辆是奔驰,救援的时候被运来这里。”一位前来寻找车辆的车主告诉记者,而他所在的小区,被淹的车辆已经超过了400辆,而且,基本已经淹过车顶。
烈日下,不少车主前来寻找车辆,一辆一辆的水淹车还在接连不断被送往这里。
正如前文所说,暴雨过后,真正的挑战尚未结束。被淹的车辆怎么处理?消费者如何快速理赔?经销商与保险公司如何配合?数十万辆水淹车何去何从?
一系列问题等待解决,本报记者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