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从《觉醒年代》到《1921》,期待主旋律作品将“出圈”进行到底

日期:07-10
觉醒年代1921

原标题:从《觉醒年代》到《1921》,期待主旋律作品将“出圈”进行到底

半月谈评论员陈尚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从年初至今,从小荧屏到大银幕,不断有献礼百年的影视作品推出,其中不少主旋律作品叫好又叫座,成功“出圈”“破防”。

主旋律影视剧屡屡成为“爆款”,毫无疑问与观众对党史的浓厚兴趣有关。百年征程取得伟大成就,让人们对革命先辈们奋斗的过往倍感崇敬。追剧,追的是历史,追的是那些热血激荡的岁月、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另一个层面,创作模式单一化、人物形象脸谱化、剧情老套、表演刻板,这些曾经贴在主旋律影视作品上的标签,在一批批编剧、导演、演员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出圈”作品更加注重细节,注重对人的刻画,注重还原真实、立体、全面的历史场景和故事。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每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方式各有特点,十分用心。剧中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剧中的一个细节让观众叹服:鲁迅写完《狂人日记》后,镜头从窗口移到院子里,可以看到鲁迅曾在其他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

《觉醒年代》剧照

《觉醒年代》剧照

电影《1921》里,刘仁静、邓恩铭、王尽美三位年轻党代表,到上海驻地刚安顿下来,就跑去大世界看哈哈镜,十分开心,这就是年轻人该有的性格特点;身为湖南人的李达不能吃辣,毛泽东到他家做客,看到没有一个辣菜很失望,也是非常生活化的表达。

半月谈:从《觉醒年代》到《1921》,期待主旋律作品将“出圈”进行到底

观众是最好的剧评人和影评人。影视剧创作者有没有用心、作品能不能打动人,观众会作出客观的评价和选择。今年的实践再一次证明,没有什么所谓有市场的题材和没有市场的题材,观众感不感兴趣,愿不愿意看,关键要看如何创作。对于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点,用心用情的作品,观众总是会回馈以肯定。

从《山海情》《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等电视剧,到《1921》《革命者》等电影,不只是作品本身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还带火了剧中展现的地方和历史人物。《山海情》热播,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典范——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闽宁镇广为人知。《觉醒年代》中,观众们深深地为革命先辈陈延年和陈乔年的英勇事迹而感动,这种感动也延续到了剧外。因两位烈士而得名的延乔路,原本只是安徽省合肥市一条普通马路,最近成了网红打卡地,不时有观众前去路牌下献花或拍照留念。

半月谈:从《觉醒年代》到《1921》,期待主旋律作品将“出圈”进行到底

《1921》监制兼导演黄建新说:“事实上,我们读历史终归最后会回到人物身上,这是终极的魅力,是感性的。所以我们这次想表达角色原本二十出头的自身的魅力,比如三个年轻人会去大世界,开会时又会拍桌子瞪眼睛,这是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属于青春的本能的生动性。我们希望通过影片中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件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与今天的年轻人同频共振。”

《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年轻观众从来不会排斥主旋律,他们排斥的是悬浮的、不接地气的、粗糙的、不严谨的作品。期待在今年这样的“主旋律大年”之后,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更多接地气、严谨的主旋律作品成为爆款,让主旋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鲜明的文艺特色。

责任编辑:赖柳华 SN244

转发+收藏!暑期学生票购买秘笈来了! 深度聚焦:未设立的基金会,与林生斌不得不答之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