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水生所创造世界小型鲸类保护的“中国经验”

日期:07-08
中科院湖北省

原标题:中科院水生所创造世界小型鲸类保护的“中国经验”

中科院水生所创造世界小型鲸类保护的“中国经验”

 7月5日是世界第一头人工环境下繁育成功的江豚“淘淘”16岁生日,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当天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为大家分享“江豚人工繁育”的故事。

世界小型鲸类

保护的“中国神话”

在武汉白鱀豚馆,一起过生日的还有2头江豚,它们都是6月出生。一头是刚满3岁的江豚e波,它的父母分别来自江西鄱阳湖和湖北省天鹅洲,是丰富江豚遗传多样性的例子;一头是刚满1岁的江豚YYC,经亲子鉴定确认是江豚淘淘的儿子——这标志着在人工环境中出生的子一代江豚也能成功地繁殖后代。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胡炜介绍,中科院水生所是长江江豚研究和保护的国家队,开展长江淡水豚的研究和保护有40余年的历史。在国家主管部门和沿江各地方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水生所四代科学家参与其中并积极努力提供技术支撑,长江中下游已建成10个豚类自然保护区和迁地保护区,保护了长江中下游近三分之一的江段,也是未来长江江豚种群恢复的最重要水域。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1990年,水生所科学家从长江迁移5头江豚入湖北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截至2021年最新普查结果,31年间天鹅洲江豚种群增加到100头,且近几年每年新生小豚达到8头以上,成为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的范例。

目前,除了天鹅洲长江故道外,在湖北湖南交界的何王庙/集成垸长江故道、安徽西江长江故道也建立了新的长江江豚的自然迁地保护区。另外,在铜陵夹江也建立了一个半人工饲养的迁地种群。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江豚种群总数量已达到150头左右,且均能自然繁殖,每年有超过15头以上江豚出生。水生所科学家原创的“自然迁地保护”已经对150头江豚成功实施了“保种”,初步建立了长江江豚“保种”种群,为长江江豚的“保种”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全球小型鲸类保护的“中国神话”。

世界水生生物

多样性保护的“中国经验”

近年来,水生所科学家们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江豚种群保护,参与组织保护区之间不同江豚种群之间进行个体交换,以改善江豚遗传结构,丰富江豚的遗传多样性。

 2015年3月和12月,2016年11月,2017年3月和2021年4月,在农业农村部的领导下,中科院水生所和其他科研单位及各保护区合作,组织多次行程上千公里,跨江西、湖北、湖南和安徽4省江豚迁移行动,12头鄱阳湖江豚安家湖北,24头湖北天鹅洲江豚迁移到湖北湖南何王庙/集成垸和安徽西江等地。

此举加强江豚种群的可持续发展,为长江江豚的保种上了一把保险,是长江江豚保护的一大成就。

 1996年开始,水生所的白鱀豚馆开展长江江豚的人工饲养工作。2005年,世界第一头出生在人工环境下的江豚淘淘诞生。如今,江豚淘淘也有了自己的后代,它的儿子江豚YCC刚满1岁,非常健康。这表明长江江豚人工饲养取得了完全的突破,长江江豚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也取得非常重要的进展。

同时,水生所科学家通过一些适当的干预,如营养调配、社群关系的构建等,能够有效地促进长江江豚的成功受孕。科学家对长江江豚的整个妊娠期、抚育期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人工环境下江豚繁育成功的概率得到了提高。

摆在中国科学家面前的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江豚的全人工繁殖等。

记者高宝燕通讯员孙慧邓晓君

塔吊百米高空作业也开喷淋降尘 随叫随到,为老服务不打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