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文素养的医生就是治病的良药

日期:06-25
武汉市

原标题:有人文素养的医生就是治病的良药

有人文素养的医生就是治病的良药

有人文素养的医生就是治病的良药

有人文素养的医生就是治病的良药

有人文素养的医生就是治病的良药

只要病人舒服一点,生活质量提高一点,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本报自6月22日起刊发连续报道《爱讲“多一点”的他能读懂病人的心》以来,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主任胡轶的故事受到广泛关注。24日,国家卫健委官方微博“健康中国”转发本报报道,并为胡轶点赞。

有网友留言,“老百姓需要钟南山这样的国之脊梁,也需要胡轶医生这样接地气、为病人能多做一点、麻烦自己却方便病人的贴心医生”。一系列报道也引起部分长期从事医学人文研究和关注医患相处专家的注意,记者为此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

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总干事王德

看了胡医生的报道,他的“多一点”说起来并不神秘,其实就是强调医患的沟通。好的沟通本身就是良好的心理治疗和精神治疗,一位有人文素养的医生就是治病的良药。

一个完善的医疗系统应该包括4个方面:医务人员具有人文精神,医院管理以医务人员为中心,医患彼此理解和良好的社会人文生态。因为医学服务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医院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就医体验,医生如果缺乏人文关怀,就会产生副作用,影响医患关系。从这个意义来说,患者关怀、医学生职业发展、医学继续教育、群体健康等问题都是亟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医学的目的本来就是帮助他人,救死扶伤,医学人文的核心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平等仁爱的思想。医务工作者更应换位思考,多关注病人的心理感受和社会环境,应善于聆听和观察感受病人的实际需求。

武汉医药卫生学会联合办公室副主任周国俊

追求“多一点”契合社会发展需求

医术是做医生的基础,医德是医生的灵魂。前者是硬实力,后者是软实力。

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吴阶平曾说,“为病人服务是一门艺术。做个好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艺术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三者都是无止境的。”胡医生身上的标签上有很多“多一点”,仔细来看,正是反映了以上3个方面的内容。

难能可贵的是,他作为青年医生,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迎难而上,对老一辈专家接棒续力;而且能做到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病人,对治疗拼尽全力,力求无愧于心;他更是对自己严格要求,高度自律,契合当下高质量发展的社会需求。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孕育之际,武汉作为辐射长江城市群的医疗资源高地,正在成为一座创造未来的城市,我们需要像胡医生这样既有高超专业技术,又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双馨”医生。

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鑫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先补上沟通课

由于信息不对称,当下医患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这就导致了医患双方关系有些紧张,甚至为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

事实上,沟通不畅的原因有很多。如今,社会节奏快,互联网飞速发展,许多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如果未能提前进行沟通训练,突然与各种病人打交道,很容易状况频出。根据新闻报道,胡大夫在年轻时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理解患者。但他选择了换位思考,在此后的工作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和病人相处的技巧渐渐熟稔。

有些医生会说没有时间与病人进行更多的沟通,我们应该先弄清楚有效的沟通是什么。对于医生来说,不是非要拿出整块时间和病人促膝长谈,利用零碎时间去病房转一转,或者使用肢体语言,拍拍肩、多微笑,都有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这些非言辞性沟通产生的效果不可小视,支撑起它的核心是医护人员对病人发自内心的关爱。

记者刘晨玮祁燕

【网友留言】

指北者1984:点赞“贴心医生”胡轶,老百姓需要这样接地气,总是为患者“多一点”的好医生。

大雁:像胡医生这样一心为病人着想,对病人有耐心、有爱心的医生,再多一些就好了。

芳草:看了很感动,这样的医生才是我们需要的好医生。

奎奎:这就是好医生和一般医生的差别,好医生仔细研究病情,设身处地为病人想对策,如果能遇到这样的好医生,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虎尾兰:中国需要这样有爱心、匠心的好医生,为凡事“多一点”的胡医生点赞。

【评论】

医学温度是为患者的“多一点”

评论员常少华

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胡轶,教导年轻医生的口头禅是“多一点”。正是这“多一点”,使他的患者获得医疗健康的温暖体验,也使医患之间超出了特定的医治关系,成为一种心灵沟通的情感相连。

人们常说医者仁心,因为医学是通过治病达到救人的“艺术”。医学原则的背后,除了冰冷的检验报告、诊疗程序、科学文献,更有人与人之间基于生命情感的沟通交流。胡轶的这“多一点”,是对他的患者健康活着的生命追求,是他对生命的科学探索、对医学的不懈研究的“起跑点”。

技术化的医疗手段是高效科学的,但也可能是“冷漠”的。但我们从胡轶身上看到了,正是医生对患者的多听一句、多摸一下、多站一会儿,一次诊疗就可能对超出生理性的病因有更多的探寻。在胡轶看来,生病的是“人”,而不是细胞。医学正是基于对人作为鲜活生命的价值之尊重,才能是如此复杂和系统的科学,受到社会的敬仰和尊崇。

胡轶的这“多一点”,为我们展现了以生命温暖生命的医患关系。在胡轶看来,医生并不因拥有专业知识,就天然处在强势和主导地位,他说:“要学会多从病人和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也让他们理解医生。”多掌握一门技术、多考虑一套方案,多一点谦虚、多花一点时间,使胡轶看到了带病生活的人,精神上也会遭受折磨;看到了患者因个人的境遇、情感之特殊,对疾病的感受体验、承压能力实际是不同的;看到了即便医生对病人做出痊愈的判断,但对病人自己来说,那个“病痛”可能依然还在。

这也是一个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超出机械流程上的“多一点”。我们深知,一个医生每天要接待很多来自全市甚至全国焦灼的患者,这份职业往往要面对超出常人的身心承受力。但胡轶并没有因此而停留于固定的医疗工作流程,他给予患者至真至诚的呵护,赋予岗位职责全副身心的力量,所以他也会对病人的痛苦更敏感,会更清楚病人的真实需求,病人也会更信任他。

我们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都努力做出“多一点”,就能将任何平凡的岗位变成崇高的事业。

带伞!北京目前普遍出现降雨,将在9-10点减弱结束 写份承诺书可直接申请法律援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