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站路中央 拍视频让行人靠边 网红地“打卡”变打扰

日期:06-16
电车

原标题:调查|拍照站路中央,拍视频让行人靠边,网红地“打卡”变打扰

“嗨,您能让一下吗,这边拍视频呢。”一个衣着靓丽的女孩,站在什刹海边北官房胡同拐角处,朝路过的行人喊话。行人看了看她,只能扭头离开。

原本通行的道路,却因为拍视频,而被短暂“征用”。是女孩打扰了行人,还是行人打扰了女孩?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很多“网红打卡地”。记者走访了这些地点发现,“打卡”似乎成了打扰的借口,正在颠覆网红地点原住民的正常生活。

什刹海

早晨6点“第一拨就来了”

拍视频的女孩在胡同里来回走了几个猫步,身后两个同伴,蹲着用相机拍摄。在得到尽显长腿的视频后,他们满意地离开,寻找下一个打卡地。

北官房胡同紧挨着银锭桥,而银锭桥连接着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无论是北京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知道,这一块地方,几乎是北京最早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端午节假期,天空透明度不是很高,站在银锭桥上,没办法看到西山。但这不妨碍游人们挤在桥上,拿着各式设备一通拍。曾经,游人们还只是拍照片,现在随着短视频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边走边拍,桥上越发拥挤。

沿着什刹海,都是商铺、酒吧、餐馆,顾客盈门。往胡同深处走清静一些,胡同的墙壁上,能很清楚地看到什刹海街道设置的文明旅游提示,其中一条就是“私人住宅勿打扰”。除了官方给出的提示,四合院院门上还有自制的告示,比如“非请勿入”“谢绝参观”“私宅勿扰”等等。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告示有时候也起不了作用。

“有进来的,怎么没有啊?文明的人,挡得住。不文明的人,你挡不住。”坐在自家院子门口,手拿一份报纸的刘大爷说,“我这一是看报纸,一是挡着点儿人,不然说不定就进院里,咔咔拍起来了。”

生在南官房胡同,长在什刹海边,刘大爷眼看着人来人往。“自打酒吧开起来,这边人就多了。”在他眼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居民区,院子里头是自己的家,院子外面是遛弯闲逛的地方。但随着打卡人群的增多,家周围的状况慢慢变了。“最早的一波是早晨6点,看完升旗就来了。”刘大爷指着路过的旅游团,“我问过,主要是因为这边不要门票啊,也算一个景点。”

旅游团一来,基本上就别想睡了。刘大爷倒是习惯了早起,但小孙女刚刚两岁多,不想早起。这几年,为了避免游客扰民,街道给胡同里增添了很多告示。但还是挡不住源源不断的打扰。“人太多了,总有一两个不守规矩闯进门的。”刘大爷不明白什么叫“打卡”,但他说,游客大部分是走马观花,拍几张照就走,“有几个想了解胡同究竟怎么回事?要想聊几句胡同历史,我还真乐意聊聊。”

鼓楼、东交民巷

为拍照片游客站到路中间

什刹海东边不远就是鼓楼,鼓楼南门的三岔路口,又是一个打卡圣地。不大的路口,三个方向涌来的公交车、小轿车、电动车、自行车,川流不息。即便这样,打卡人群的热情,也丝毫不减退。

如今,大家似乎不再钟情于拍鼓楼本身,而是喜欢跟路牌合影。一个鼓楼西大街的路牌,不断有人抱着合影,因为人太多,甚至要排队。鼓楼东大街那块路牌,当然也不例外。因为路牌就立在人行道最外侧,所以想拍清楚路牌,拍摄者就不断往路中间靠。拍着拍着,就站到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交界线上去了。来往的车辆,只能不断避让。顺畅的交通秩序,一点点被打卡人群挤得七零八落。有时候,打卡人太过专注,或蹲着、或撅着、或拧着,完全不顾身后的状况。正常骑行的市民,只能等他们拍完,再摇摇头,继续通过。

鼓楼西大街楼盘附近,打卡人群特别集中

鼓楼西大街楼盘附近,打卡人群特别集中

还有游客拍起了公交车,他们挤在鼓楼南侧,等着107路电车,在鼓楼面前转弯驶过来,抓拍一段视频或者照片。原来,民谣歌手赵雷在《鼓楼》里有一句词“当107路再次经过,时间是带走青春的电车”。所以,总有歌迷到这里来,打卡107路,感觉一下自己的青春,有没有被带走。

打卡一张赵雷歌里的107路电车

打卡一张赵雷歌里的107路电车

打卡影响交通秩序的事情,还发生在东交民巷。这条全长1552米的街巷,在历史上有其独特的烙印。如今,它早就成了婚纱摄影和网红打卡的聚集地。“来,缓缓走过来啊。”摄影师在路南侧指挥,一对新人手挽手,微笑着从路北侧,款款走来。大概是画面略有瑕疵,摄影师摇摇头,又让两人退回去,再重新穿一次马路。这不是人行横道,更不是封闭路段。机动车正常通行,婚纱摄影见缝插针。

东交民巷,为了拍婚纱照,走到马路正中间

东交民巷,为了拍婚纱照,走到马路正中间

如此场景,从东交民巷东头到西头,每隔十几米便会遇到。尤其在正金银行旧址、法国邮政局旧址、圣弥厄尔教堂等最红的地点,更是扎推出现。

喜欢拍摄横穿马路画面的,还有成群结队而来的小姐姐们。依偎在雕花砖墙边,来一张面朝斜上四十五度的照片,已经无法满足她们追求构图的创作者之心。左右看看,没有来车,她们就像行走在时装周T台上的模特,踮起步子,美美地走向镜头。她们通常三五成群,一个人一个人地走,一个点一个点地拍。有一群小姐姐,拍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拍尽兴,还在不断尝试着新的创作思路。

东交民巷的状况,已经被媒体曝光过多次,但是,就目前看,打卡拍照的现象依旧普遍。

美克洞学馆、福绥境大楼

网红打卡颠覆了建筑属性

原朝阳门百脑汇改造而成的美克洞学馆,是2021年北京新晋崛起的打卡地。这个外观纯白色的奇特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家居馆,也就是售卖家居用品的商场。但热情的打卡人群,生生颠覆了它的属性,把它变成了“摄影棚”。

因天气闷热,这天到美克洞学馆门前广场打卡的人很少。短视频平台上,拎包而来、现场换装的拍摄者没有出现。而在建筑内部,打卡人群,则随处可见了。

作为一个商场,客流量是赖以生存的根本,人多自然是好事。但美克洞学馆对待打卡人群,经历过“挣扎”。开业初期,只有每周一周二,允许打卡拍照。除此之外,所有被带进商场的手机,都必须被遮挡摄像头。相机,更是需要预约才能带入。

现在,可以随时进店用手机拍摄了,但相机依然需要预约。“打卡的人太多,顾客投诉了。”一个工作人员站在打卡人群旁边,监督着打卡秩序,“我们毕竟是商场,需要照顾进店购物顾客的情绪。”

另一个被颠覆了属性的建筑是福绥境大楼。西城区宫门口三条的这栋建筑,建成于1958年,八层带电梯,是当时的地标。随着时光的流逝,这里开始进入腾退程序,但依然有约20户居民未搬离。在短视频平台上,福绥境大楼和“诡异”“惊悚”“探险”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拍摄者特意选在夜里探访大楼,用晃动的镜头和颤抖的配音,来调动紧张的情绪。

拍照站路中央 拍视频让行人靠边 网红地“打卡”变打扰

福绥境大楼成了探险的地方

福绥境大楼成了探险的地方

“这楼的墙体特别厚,有一米多吧。”坐在楼下的老姜,用手比划着,“墙体厚,透光不好,隔热就特别好,所以大夏天,进里头也是凉飕飕的。”他说,夜里尽是来练胆的年轻人,“这楼里本来就人少,他们一出来吓着住户,自己也吓一跳。”

在探访的几处打卡地,相对最和谐的是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这里是上世纪90年代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取景地之一。“嗯,时不时会有人过来拍照,也就拍张照就走了,不去打扰人家。”小区保安说,时至今日,依然有剧迷前来打卡。11门二楼的一个阳台,就是电视剧里为老傅一家取用的外景。在短视频平台上,有几个探访此地的up主,但都最多走进楼道,止步于门外。拍摄者将现实与剧情分得很开。

保安说:“看过这电视剧的都多大岁数了,早就很理智了。”

我爱我家取景地与打卡者相处地相对和谐一些

我爱我家取景地与打卡者相处地相对和谐一些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

一对华裔男女在美国被抛尸树丛:或为恋人 女方做义工照片曝光 量子床垫可治腰痛?中消协:所谓“量子产品”是“伪科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