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任家庭医生接力服务社区居民

日期:05-28
武汉市

原标题:三任家庭医生接力服务社区居民

三任家庭医生接力服务社区居民

 5月26日上午,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来到游艺社区,探望高龄老人吴成亮、周能均夫妇。从2014年开始,老两口的家庭医生团队经历三次人员调整,一周一次的上门服务却从未中断。

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工作,硚口区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互联网+医养融合”新模式,落实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将患者的“急难愁盼”,化为家庭医生团队的“履职清单”,确保社区居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家庭医生定期上门,给独居老人吃了颗“定心丸”

 90岁的吴成亮爹爹和88岁的周能均婆婆家住游艺社区。26日是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日”,小女儿吴家玉从后湖赶来,一见面就向李莉医生“告状”:“前几天婆婆自作主张乱吃药,险些酿成大祸”。

原来,周婆婆一直服用“安内真”降血压。前晚,老人一量血压指标160,心里就慌了。她从一堆药品中翻翻找找,加服了一粒“安博诺”,不料服药后血压急剧下降,她只觉得天旋地转,扶着衣柜借力才没有摔倒。

“婆婆,老年人血压标准得适当放宽,偶尔高一点属于正常波动,千万不要随便加减或更换药物!”面对李医生的叮嘱,周婆婆连连点头。

“我最近双腿有点肿,早起轻一些,午后重一些。”针对周能均婆婆出现的新问题,李医生检查排除心功能不全,考虑为静脉回流障碍。她建议周婆婆坐卧时将双腿微微抬高,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观察能否改善。

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吴成亮爹爹想下楼透个气,无奈关节不好,走几个台阶就双腿打颤。对此,李莉医生建议他适量服用钙片和氨糖,同时到大医院骨科就诊。

“老两口独自居住,安全问题最令子女忧心,每周一次的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给一家人吃了颗定心丸!”吴家玉拉住李莉的手,再三表示感谢。

三任家庭医生接力,确保服务不中断

 2014年签约后,老两口的家庭医生团队经历三次人员调整,每周一次的上门服务却从未中断。

“第一次见到罗浩的时候,他还是个学生模样”。周能均婆婆回忆,2014年夏天,罗浩医生到社区巡诊,她带着体检报告下去咨询,罗医生提醒她注意心脏方面的问题,并详细交待了注意事项。

“我家还有个爹爹,腿脚不好下不来,能否请您上门看一看?”面对周婆婆的请求,罗浩欣然应允。此后,他每周都会带团队上门一次,为爹爹婆婆检查身体。

 2015年10月,罗浩岗位调整,由王慧接手家庭医生工作。第一次上门,她便用笔记本详细记录了老两口的病情和药物清单,根据每次随访的情况为两位老人调整用药。有一次,周婆婆胃不舒服,王慧排查后认为原因出在一款保健品上。她建议周婆婆停用保健品,并将进口“奥美拉唑”替换为国产“雷贝拉唑”。婆婆的胃病再未复发,药费还降低不少。

武汉战疫期间,王慧支援江夏铁路职业学院隔离点。紧张的工作之余,她仍惦念着自己的老病号。得知老两口的药快吃完了,王慧电话指导,通过对现有药物重新组合搭配,巧妙帮他们化解用药难题。

 2020年夏天,王慧调往汉正街药王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李莉医生接棒前行。原本“一医一护”的团队,也升级为“两医一护一药师”四人团队。

将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实现24小时动态管理

老两口的第一位家庭医生罗浩,如今已成为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他介绍,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深入推进,中心共建起6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居民5845人。

疫后,中心开始探索“互联网+医养融合”新模式,采购一批智能化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和血氧仪,将用户的健康数据实时传递到后台,出现异常指标立即发出预警,以便家庭医生团队及时掌握、干预、治疗签约老人的健康问题。去年年底,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批武汉市医养结合康养中心试点单位。

三年来,中心通过与大医院“结对子”,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包括和武汉市第一医院联合成立“马艳工作室”,和同济医院共建呼吸疾病专家工作室、口腔疾病专家工作室等。

“办实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也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罗浩介绍,下一步,中心将探索家庭养老床位试点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通过对特殊困难老人居住环境进行必要的改造,安装紧急呼叫设备,利用智能穿戴设备等远程监测老年人生命健康体征数据,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动态管理和康养服务。

文图/记者武叶通讯员刘楠

核酸“随到随检” 可缩短2个小时 “环球大马戏”最强“六一”档来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