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有14亿人,而我还是单身
人口普查的结果早前已经公布,但关于人口数据的余热仍在继续。
数据新闻编辑陈华罗新媒体设计许骁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人口总量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
此前国家统计局在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之前就曾透露过我国人口是继续增加的,所欲对于这个数据,并没有过多的讨论,但与人口结构、养老、区域人口流动、出生率等话题瞬间成为热点。
众多数据中,有一组数据格外显眼,那就是性别差。
毕竟对于一个单身人士而言(笔者),对于男女性别比的关注度还是要高于其他数据的。
普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男性人口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男性比女性多了3490万人,相当于2019年摩洛哥一个国家的人口。
而且这个数据相比上一次人口普查增加了92万。
唉……又有多少人要单着了。(友情提示,本文中“单身”概念指统计局人口婚姻状况中未婚、离异及丧偶三个状态的人口总和。)
从历次普查结果来看,男女性别差出现最高的时候是第五次人口普查,男性比女性多4127万人,性别比达到106.74。这次普查的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相对而言,人口性别结构有所改善。
虽然性别结构整体有所改善,但该次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普查期内每100名出生女婴对应的男婴数量比)。也就是说,出生人口对于整体性别的调节并没有做出贡献,甚至拉大了整体人口性别比。
那性别结构比是被哪个年龄段的人群优化的?
鉴于此次人口普查暂时没有发布具体的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口比,所以这里采用2019年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来分析。
可以看出,从一出生开始,男性数量就多于女性,且在0-19岁之间这个性别差一直在扩大。直到65岁及以上年龄,男性的比例才逐渐低于女性。
也就是说,年龄越小,男性数量就越多于女性,直到65岁以后,女性的数量才逐渐多于男性。当下性别比优化,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老年群体。
男青年单身比例显著高于女青年
在2018年时,民政部公布了一组数据,“截止到目前,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已高达2.4亿,其中7700万成年人为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年底,这一数字会上升到9200万人。”
我国现阶段人口大概14亿,以第六次普查18岁以上人群大约78.7%比例测算,18岁以上人群大概11亿,那么2.4亿单身人口就占到其中的21%左右。也就是说,目前国内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是单身。
所以在此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之后,才会有网友感叹道:“国家都14亿人了,我还是单身。”
为了弄清楚这2.4亿人群的具体分布,我们分析了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资料。通过分析两次普查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单身比例发现,青年单身比例正在增加,而且男青年单身比例显著高于女青年。
2000年和2010年,各年龄组男青年单身比例都比女青年单身比例高,直到步入中老年,男性单身比例才会低于女性。这个结论在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也得到了验证,5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从20岁到40岁这一主要婚育年龄段来看,男性比女性多出1700多万人。
2000年,20—24岁男青年单身比例比女青年单身比例高出 21.1%,2010年时这差值降至14.8%,这表明,20—24岁女青年单身比例增加更为突出。
而从两次普查的比例看,青年阶段的单身比例均有所增加。其中,25—29岁男女青年单身比例增加最多,2000年到2010年,25—29岁男女青年单身比例增加最多,分别达到了 11.7%和 13.1%。这个年龄段是青年结婚高峰年龄区间,该年龄段单身比例增加最多是青年人口整体初婚年龄推迟的典型表现。
北京市委党校学者潘建雷对媒体表示:“结婚年龄在不断上升,结婚意愿在不断下降,包括生育意愿。”
据媒体调查,年轻人认为,除了可以享受单身生活外,缺少意中人、生活成本高和无力支撑家庭都是他们选择暂时不结婚的理由。民政局数据显示,2010-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总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
2010年,结婚登记人数为1241万对,2011-2018年均维持在1000万大关,但2019年开始下滑至927.3万,而2020结婚登记人数仅为813万对。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后,再次跌破900万大关。
乡村男青年单身比例高
城市女青年单身比例高
因为不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在单身比例方面也存在不同。
从普查数据来看,20-29岁城镇男性单身比例最高,在30岁及以上男性单身比例中,农村地区是最高的。20—29岁城市单身男青年比例最多、镇次之、乡村最少,30—44岁乡村单身男青年比例最多、城市次之、镇最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单身未婚:“剩女”和“剩男”问题分析报告》显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女性大量流入城市,在某些第三产业非常发达的市,甚至于女性农民工人口数量还超过了男性农民工人口的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女性会选择城市或镇里的男性结婚,而偏远山区或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没有对象的男性将会成为“结婚难”的群体,单身比例也就更高一些。
与男性不同的是,在20—49岁,城市女性的单身比例要明显高于镇和乡村。据婚恋网站发布的《单身人群现状系列报告》显示,随着物质经济发展,女性对男方的经济要求也水涨船高。
也有专家表示,大城市的单身女性比例是比较高的,许多大城市里很多优秀的单身女性,大部分为白领人群,有很好的工作,在生活上可以完全独立,这就直接导致了她们对另一半的要求也更高,从而“脱单”更难。
这一点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情况类似,未婚男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且分布在各个年龄组;而未婚女性更多集中在城镇地区。
是否能“脱单”
跟受教育程度也有关系
除了城乡因素,受教育程度和是否单身也有密切关系。
从数据来看,20—29岁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中,不论男女,单身比例都很高。这是因为该数据统计的单身是由未婚、离婚和丧偶三个人群总数相加而来,而这个年龄且在读本科及研究生的人群很少有已结婚或离异、丧偶的,所以单身比例较高,
虽然在各自的群体里单身比例高,但总体来看,越高学历的男女单身比例差越小,而男女单身比例差,是判断该年龄段不同性别男女比例是否失衡的一个重要标准。
以本科生和未上过学的两个群体对比:本科生在25—29岁、30—34岁、35—39岁以及40—44岁中男女单身比例差(该年龄段男性单身比例-女性单身比例)是1.8%、13.4%、3%、-1.7%、-3.4%,而未上过学的在这几个年龄段的男女比例普遍较高,分别为39.6%、41.9%、40.7%、39.5%、36.3%。
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本科生的差值不断缩小,女性单身比例甚至高过男性;但未上过学的人群里,男性的单身比例实现了全年龄段高涨,与女性单身比例的差值在25-29岁结婚高峰区间时出现最大峰值,达到41.9%。
也就是说,当大家都读到了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男女在各个年龄段的单身比例相当接近。但未上过学就不一样了,到三四十岁,男性单身率仍旧高达40%以上。
所以如果现在还是单身的话,也可以多读点书,提高自己受教育程度,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吧。
责任编辑:赖柳华 SN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