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你哪只眼睛看到年轻人迷信了?”

日期:04-25

原标题:“你哪只眼睛看到年轻人迷信了?”|周末谈

摘要:玩归玩,闹归闹,年轻人还需慎防自己“入戏太深”,以至于彻底让迷信事物俘虏了自己,突破了理性的防线。

迷信——这两个字在许多人的认知当中,似乎天然与年轻人绝缘。自打义务教育普及以来,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接受各种各样的反迷信教育。时至今日,1985年出品的反迷信科教片《巫师的骗术》,依然是许多80后、90后共有的童年记忆。在网上,每当带有迷信要素的民间愚行引发争议时,几乎所有年轻网友都会抱以“难以置信”的态度,发出类似“都什么时代了,还有人信这个”的感叹。

中国青年报:“你哪只眼睛看到年轻人迷信了?”

高强度的反迷信宣传,以及校园教育培育出的科学素养,让今天年轻人对那些古老的迷信事物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免疫能力。不论是在各路“半仙”门前求神问卜,还是向“风水大师”一掷千金,做出这些事的,似乎很少有年轻人。然而,一旦把迷信的定义拓宽,我们便会发现,今天有些年轻人其实同样会落入类似的陷阱中。

不难料想,我这么说,一定会有不少朋友反对——“你哪只眼睛看到年轻人迷信了?”在这个问题上,我当然不是信口开河,只要随手打开微博或微信,看看有多少“新世代”在转发“锦鲤”求好运,或是沉迷于各种基于星象、手相、生辰的“网络算命”,证据便会自然显现。

当然,肯定有朋友又要说了:“嗨,这不是年轻人随便玩玩吗,怎么就上纲上线到迷信的层面上了呢?”我绝不是要像个道学家一样,把所有在网上玩过这些东西的年轻人都拉出来批判一番。

这些并无科学依据却号称与命运相关的“玄学”,无一不与迷信有着紧密的关联。对此,固然不必过度敏感、上纲上线,但至少要保持一份清醒,其中确实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平心而论,年轻人喜欢在一些带有“玄学”意味的东西上寻求寄托,其实不难理解。面对升学、考试、求职这一系列接踵而至的人生“关卡”,年轻人感到迷茫、慌张乃至恐惧,都是正常现象。对年轻人而言,社交网络既是生活圈,也是娱乐场,“锦鲤”“水逆”之类的运势符号,以及各种“网络算命”之所以能够流行,都是因为它们迎合了年轻人急于“在不确定中抓到点什么”的心理。

比如,理工科高材生小明今天转了一个锦鲤,并不能给他扣上“缺乏科学素养”的帽子,职场精英雪莉对星座如数家珍,也并不代表她就成了愚昧无知的化身。倘若年轻人仅仅把这当成一个“用后即抛”的减压窗口,其实无可厚非。只不过,玩归玩,闹归闹,年轻人还需慎防自己“入戏太深”,以至于彻底让迷信事物俘虏了自己,突破了理性的防线。

中国青年报:“你哪只眼睛看到年轻人迷信了?”

千万别觉得我在这里危言耸听——给迷信的制造者送钱,早已不是个别人的“专利”。当年,某自媒体写手自称“从小躺赢到大”,把自己包装成“超过杨超越的锦鲤”,声称只要和她沾边就能得到好运,短短数天之间,就收获了超过6位数的打赏。然而没过几天,就有网友发现了其自述中的漏洞,指出了这个故事的编造虚构之处。最终,发布相关文章的公号由于此前还有其他恶性炒作记录被封,然而,打赏的网友却已无法再把自己交出去的“智商税”要回来了。

严肃地讲,迷信的危害,首先在于愚民。深陷于迷信之中的人,会因此或主动、或被动地失去理性思考与积极行动的能力。年轻人把“玄学”当成娱乐,未必会有什么严重后果,但是,如果有人一味沉迷此道,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过度归功或归咎于玄奥之物上,难免会让自己随波逐流,失去对人生方向的掌控力。

与此同时,迷信的另一大危害,则是助长那些借着迷信把戏谋取私利的人的威风。如果这样的手段总能骗到钱,难免会对社会风气造成潜移默化的污染。因此,年轻人还是要对迷信多留心一点,让自己心里清楚一点。

撰文/杨鑫宇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张伟丽:我还有意识就被吹停 希望尽快安排二番战 女大学生应聘演员,却被安排到俱乐部陪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