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连续15年攀升!这几类行为最烦人

日期:04-13
北京

原标题: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连续15年攀升!这几类行为最烦人

2020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88.33分,较2019年的86.86上升1.47个分值,实现自2005年以来连续15年攀升。与2005年相比,这个数字上升了20.47分。

首都文明办去年进行的调查显示,随地吐痰、便溺、乱扔乱倒垃圾、污水问题;不文明养犬问题;垃圾不分类投放问题;行人或非机动车不遵守交通信号灯、乱穿马路、翻越隔离设施问题和机动车乱停乱靠、乱鸣喇叭、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问题成为市民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

453个公共场所实地观测453小时

为全面掌握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素质发展现状,客观评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成果,首都文明办持续实施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调查。

2020年指数调查综合采取了问卷调查、实地观测和舆情监测三种调查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0108份,对全市13类453个公共场所实地观测453小时,系统监测2020年1月至12月舆情大数据。结果显示,2020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88.33。至此,市民文明总指数从2005年开始已连续15年攀升。

记者注意到,这个数字与2019年相比提升了1.47分。与2005年相比,则上升了23.12分。

受疫情影响市民卫生文明意识明显提高

公共卫生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市民“不随地吐痰、擤鼻涕,随处便溺”和“不乱丢烟头、纸屑、塑料袋等废弃物”方面的不文明行为发生率较去年分别降低7.51和3.24个百分点,网友对此类不文明行为的负面情绪占比分别为63.87%和63.61%。

“垃圾分类处理”“不在楼道等公共空间乱堆乱放杂物”“不在公共建筑物、公共设施设备上乱写乱画、乱贴小广告”等不文明行为发生率较去年分别降低了27.59、12.50、8.27个百分点;网友对“使用公勺公筷、实行分餐制”“打喷嚏遮掩口鼻”等文明行为的正面情绪占较高,分别为90.33%和81%。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市民公共卫生文明意识总体向好。

城市交通秩序问题增多出行好习惯没养成

公共秩序方面,实地观测显示,“驾驶非机动车按照交通信号通行,在非机动车道行驶,不逆行,乱穿马路”“爱护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有序停放”和“行人按照交通信号通行,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设施”的问题发生率分别为48.42%、46.30%和27.92%,分别高于公共秩序平均问题发生率(22.42%)26、23.88和5.50个百分点。持续加强公共文明引导,让市民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仍有必要。

随地吐痰、不文明养宠等最让人“反感”

问卷调查显示,北京市民最期望改善随地吐痰、便溺,乱扔乱倒垃圾、污水问题、不文明养宠问题、垃圾不分类投放问题、行人或非机动车不遵守交通信号灯,乱穿马路,翻越隔离设施问题和机动车乱停乱靠,乱鸣喇叭,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问题;在文明行为重要性调查中,市民同样认为这五类行为最为重要。

2020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指出,要重点治理随地吐痰、不文明养犬、垃圾不分类投放等不文明行为,与广大市民需求相契合。

社区居民文明习惯尚未全面养成

首都文明办介绍,在进行实地观测的32个社区中,发现垃圾未分类投放和公共区域未清理宠物粪便问题各10例,问题发生率为31.25%;携犬出户未束犬链牵引、在楼道等公共空间乱堆乱放杂物和乱丢烟头、纸屑、塑料袋等废弃物问题各7例,问题发生率为21.88%;占用、堵塞、封闭消防通道和疏散通道问题6例,问题发生率为18.75%;在公共建筑物、公共设施设备上乱写乱画、乱贴小广告问题5例,问题发生率为15.63%,以上问题发生率均高于社区平均问题发生率(14.17%),部分社区居民仍未养成良好文明习惯。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

安徽旌德警方通报一起刑事案件:一男子因感情纠纷伤害一女子 5月1日起 电动自行车这些行为将被禁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