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80个名额,2秒抢空!上海高一学生周末复旦上学,抢课火爆却有人考虑“退学”?
27日下午13:30,位育中学高一学生张艺函走进复旦大学第六教学楼101室,讲台上的老师贺鹤勇,化学系教授、博导,主讲《能源与催化》第一课。这是此次复旦大学新推出的周末先修学堂12个学科13门课程其中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
今日首次上课的高一学生中
有人带着一摞难题课件请教教授
也有人考虑听几课就“退学”
《先秦诸子》课堂现场。赖桐桐、张心语摄
“周末复旦学生”:880个学席两秒抢完
据了解,自2014年起,复旦大学与部分沪上中学试点合作,在高中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新模式,力求建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机制。
今年三月起,复旦大学推出周末先修学堂,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中学生,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创新探索大中学衔接培养新模式。从原有的大学名师走入中学的形式扩展到高中学子走入大学校园,进一步强化高中学子与复旦大学的紧密互动。
换句话说,学生凭借“周末学生电子卡”,可以在周六、周日两天来校上课,同时享受食堂、图书馆等学生学习生活设施的同等便利。(详细报道→)
课堂现场。赖桐桐、张心语摄
更有吸引力的是,依托其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药学等十大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首期共开设包括十大基础学科以及微电子、临床医学等复旦特色优势学科在内的13门课程,满足高中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和需求。
教务处处长蒋最敏介绍
先修学堂的授课难度和深度
介于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之间
有利于高中学生的知识衔接和综合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开设为期一学年的课程,唯一的门槛竟是“手速”。周末先修学堂于3月18日开放报名,全市超过4000名高一学生注册报名。检索发现,这些学生来自全市213所高中,而全市高中总数268所。3月20日10:00系统开放选课,报名选课学生积极踊跃,所有课程的880个学习席位,2秒内被一抢而空,选课成功的学生涵盖了全市144所高中。
老师觉得“太安静”,
“课堂上,我一直在努力‘钓’他们”
此次参与授课“大牛”众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引驰,973首席科学家,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健等均在其列。授课方式除了个人完成12讲以外,还有团队作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化学系系主任贺鹤勇教授的《能源与催化》便是如此。
贺教授在讲课。彭德倩摄
“我负责讲‘总纲’类,如简介、催化在解决能源问题中的作用等,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其他三位老师各展所长,为学生讲授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现代仪器表征技术、理论计算化学等,”贺教授介绍,课程根据面向高一学生的要求专门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第一节课后,他和团队专门准备了特殊作业——学生需完成十道问题的问卷。问题包含:为什么选这门课?之前学过相应知识吗?上课听得懂吗?而最后一道题,是欢迎学生写出自己想问老师的问题。贺教授介绍,因为此次选课的高一学生情况多样,希望更了解学生,便于对之后的授课内容方式不断完善。
首次课堂上,一个贺教授意料中的情景,发生了——“太安静。”
“这本复旦出的《现代化学原理》有人看过吗?”“德州雪灾的事有人知道吗?”“这种有机化学物质有人知道吗?”好几个问题下去,没有人回答是,也没有人回答不。
“大学的课堂,需要更多互动,多互动才能有很多收获,这和高中一般的授课方式是不一样的,希望大家能尽快适应,”他提高声音强调,接下来的提问“碳达峰有人知道吗?”,台下回答的人多了起来,尽管还是很小声,已经算是进步。
学生刘翰扬的笔记本。彭德倩摄
坐在第四排最靠右,来自位育中学的学生刘翰扬面前,大开本的全新笔记本,笔记记得满满。他坦言,好像确实还没有互动的习惯,“上课好像不太会‘开口’,需要适应一下。”
“课堂上,我一直在努力‘钓’他们。”一次课程要上三节课,每节课45分钟,第一次课间休息时,贺鹤勇说,相信随着一次次课,多鼓励,会有更多学生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
有人抱着整本习题找老师答疑
有人在想要不要“退学”
大同中学高一2班的甘传元,坐在课堂的第一排,他专门选的位置,希望能在这里收获更多。他说,大学先修课堂,跟想象的期待的好像差不多,“好像有个新的大视野”。
然而,首日上课的学生中,还有些“非典型”的。201教室,《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课间休息,有个学生抱着厚厚一本习题集直奔老师而去。
与此同时,也有同学正在思考要不要“退学”。“周六周日,其实对高中生来说本身就排得很满,我本来周六下午有一门在培训机构上的学科课程,这次能选到复旦的先修课,幸运也矛盾,因为撞时间了,”这位来自“非名校”的男生说,听下来这里的很长见识,能带来新的思考,很有吸引力,但是那边的课又是高考要考的。“我家里人让我先在这里听三四次,感受一下,然后再做决定。真的很难选。”他说,眼神中有着无奈和迷茫。
教务处处长蒋最敏接受采访。彭德倩摄
来这里当“周末学生”的高一学生们,怎样学习才能收获更大?教务处处长蒋最敏给出三个“多”:多交流,多提问,多思考。他说,“如果说高中的知识是湖泊江河,那进入学科门类齐全、纵深融合的大学,将面对的是海洋。学习本身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只有反复思考提问,才能真正掌握探索的钥匙。”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