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出炉,学者:有利于避免身份固化

日期:03-23

原标题:“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出炉,学者:有利于避免身份固化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就建设导向给出了明确信号。

澎湃新闻注意到,3月23日,教育部官网就此集中刊发了多篇解读文章。

其中,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认为,《评价办法》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树立了正确的评价导向。不同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都有其自身方法论考虑和局限,从现有国际大学排名体系来看,其指标普遍存在重理工科、轻人文社会学科,重科学研究、轻立德树人,重统一测量、轻分类考察,重国际标准、轻中国特色,重显性指标、轻服务贡献等问题。《评价办法》坚持监测评价一体化、贡献服务突出化、持续潜力动态化原则,更加注重考察建设高校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解决国家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推进科技评价改革的主要举措,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以及面向改革发展重大实践,推动思想理论创新、服务资政决策等方面成效。

他指出,《评价办法》摒弃了简单数论文、数帽子的做法,有利于引导高校和学科更加关注长远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看来,“双一流”成效评价建立了常态化建设动态监测体系,主要由建设高校实时更新数据,同时集中政府和第三方数据,及时应用数据进行诊断预警和政策调整,及时纠偏治本。同时,把日常动态监测与周期评价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监测、改进和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日常动态监测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瞿振元指出,它不仅可以尽量减少评价对学校的干扰,让建设高校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发挥主动性能动性,静心建设,久久为功,持续提高建设水平,还有利于社会各界了解和关心各个建设高校的发展动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于备受关注的动态调整机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在文章中指出,“双一流”建设强调动态调整,坚持滚动竞争、优胜劣汰、注重持续改进的价值取向,明确将建设成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轮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减少支持力度。这有利于避免以往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身份固化和“贴标签”现象。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荒唐!聊天、狗生病、搬家……超半数打120的都不是急症 媒体:“漫画腰”崩了?畸形审美不是潮流是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