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为“先生”引争议,学者怎么看?

日期:02-19

原标题:称呼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为“先生”引争议,学者怎么看?

2月17日晚,《感动中国》节目在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中称呼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为“先生”,引发热议。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网友的讨论源于主持人宣读的《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叶嘉莹的颁奖词中提到的一句“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有网友对此评论称“叶嘉莹是女士!叫先生抹杀了她的身份”,另有网友认为“称女性为先生,表示了重男轻女的意识”。也有网友对该争论表示“无语”,反驳称“真正的平等不在刻意强调”,“此先生非彼先生”,“感觉有些人反应过激了,没必要咬文嚼字”。

女性被称呼为“先生”,从语言学角度怎么看?2月19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性别与教育研究学者崔乐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认为,“先生”作为男性称谓,以及作为不区分性别的尊称,这两种用法语义界限不明。当“先生”作为尊称指代女性的时候,容易让人误以为指代男性。

崔乐以现代汉语的“他”举例分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他”的用法描述是:现代书面语中一般只用来指男性,但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必要区分性别时也用“他”。心理语言学实验表明,当“他”作为不区分性别的代词时,所负载的信息偏向男性,会影响人们对人物的性别判定,将性别不明的人判定为男性。同理,以“先生”作为不区分性别的尊称,也会使人们更倾向于认为所指称的人是男性;当用于指代女性时,容易造成误会。

崔乐表示,这种语言指代上的性别误会,会进一步降低女性的可见度、加剧女性的边缘状况。因此,网民对“先生”作为女性尊称的质疑,体现出对性别平等的诉求。

对于称呼叶嘉莹为“先生”引发的争议,崔乐称是因为语言使用的巨大惯性,此外一些人不希望改变现有的性别秩序。

崔乐表示,近些年网络舆论除了质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也出现了创造性地改造语言的现象。比如,为了避免以“他”作为不区分性别的代词,很多人用“TA”来替代,甚至一些国家主流媒体也采用TA的用法来容纳不同的性别。

“语言与性别秩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语言使用无法反映社会发展的现状和人们的诉求的时候,就难以避免会引发质疑。”崔乐称。

一位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性别与妇女史、口述历史等领域研究的教授则认为,称女性为“先生”并没有性别歧视,“我把‘先生’看成是比老师更高阶的对‘老师’的称呼。这位教授以1872年6月22日出版的《申报》为例称,该报第一次出现“先生”一词,就是“女先生”,描写的是说书先生。

 1872年6月22日的《申报》受访者供图

1872年6月22日的《申报》受访者供图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中华诗词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曹辛华认为,叶嘉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一位女性用最高的称谓‘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曹辛华教授称,对于称呼“先生”一词引发的争议是因为对于“先生”一词的多义性没有判断清楚。他说,汉语里将有一定地位、声望的女性称之为“先生”,“这里是比老师要高一个级别,比如文学上的冰心先生等”。

澎湃新闻注意到,2003年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年度会议论文集收录了《“女士”不宜称“先生”》一文,此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方案》主要创制人之一周有光。

周有光《女士不宜称先生》一文图片来源:中国知网

周有光《女士不宜称先生》一文图片来源:中国知网

周有光在文中指出,对被尊敬的女性称为“先生”极其不妥。周有光列举了三个理由,其一混淆性别,其二重男轻女。称先生是尊敬,称女士是不尊敬。“这明明表示重男轻女的下意识,想要尊敬,反而不尊敬了。”其三,用词混乱。“先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六个义项,没有一项表示女性。周有光建议,慎重使用词语,不再称女士为“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14日刊发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满华和博士生陈光的文章《不宜称女性为“先生”》,文中作者建议,“据我们的观察,现在被人称为‘先生’的女性,大多有资历和阅历,几乎都会拥有某个或多个令人肃然起敬、至少也是较为体面的头衔。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她的实际情况选用这些头衔,同样可以表示尊敬。即使是极端的或个别较为特殊的情况,也总能找到解决途径。”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工人日报:员工不抢红包就被罚,奇葩管理逻辑当休矣 服务员制止浪费被骂,涉事火锅店:将坚持劝导并提高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