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留沪过年,在味蕾中找到“年味”

日期:02-02

原标题:新民快评|留沪过年,在味蕾中找到“年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春节“吃什么,怎么吃”背后更是大有门道。上海原本就是移民城市,在许多春节特色食物中,不少都是来自各地的风味。对于不少准备留沪过年的人来说,或许会在这些特色食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年味”。

新民晚报:留沪过年,在味蕾中找到“年味”

翻开1964年春节前夕的新民晚报,有这样一段描述节前年货市场的文字,“百年老店‘三阳’和‘邵万生’特制的糟鸡、青鱼干、醉蚶、醉蟹,‘老大房’食品店自制的玫瑰猪油年糕,‘新雅’和‘大三元’的腊肉、腊肠等,都很受顾客欢迎……”这里的许多食品,不少都是来自江浙,甚至广东等地,但最终也成了阿拉舌尖上的年味,像邵万生的糟鸡等,今天依然是春节期间上海人年夜饭上最常见的冷菜之一。

在上海人年夜饭上的许多经典菜几乎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八宝鸭源自江苏,八宝辣酱受川菜影响,至于年夜饭上的“常客”——八宝饭,也不是起源于上海。上海滩知名的餐饮老字号中,老正兴起初属江苏菜,广东菜在上海留下了杏花楼等老品牌。为了满足留沪过年者的需要,不少的老字号在今年纷纷加大了外卖年夜饭的力度,从“十人份”到“一人食”都安排上了,其中更是包括了许多特色菜,像王宝和的醉蟹、老正兴的砂锅、杏花楼的蚝油牛肉片,通过“排列组合”,可以唤起了不少许多人的“味蕾记忆”。

所有的烹炸煎煮,最终凝练在嘴边总绕不过“乡愁”二字。上海年夜饭中的不少风味美食,其实就是海派文化的产物,它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兼容并包与海纳百川的城市特性。所以说,“吃什么”其实是一种文化传承,它告诉一代代人,自己来自何方,无论在哪里吃年夜饭,只要拥有了“舌尖记忆”,就有过年的味道。

味蕾的记忆就像是一扇大门,打开之后涌来的全是感动,而美食则是打开这道大门的一把“钥匙”,就像有些过年美食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甚至感动。

上海城市的开放、包容与创新,也体现在美食在上海的引入、融合、变化之中。对于留沪过年的人来说,在与这座城市同滋共味的餐饮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过年气息,更可以对于上海有更深入的了解。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美国一男子冒充外卖员送餐并偷走顾客家贵宾犬 被监控拍下 “90后”小哥Volg带你感受返乡全流程,这些步骤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