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享花园”让老人融入社区不缺朋友
有人浇花、有人铲土、有人修剪施肥,大家一边劳作,一边愉快地交谈。19日上午,这温馨的一幕出现在汉阳区四新街梅林都汇社区二楼的共享花园里。该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1195人,其中很多人此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城市生活并不了解。刚开始,有居民四处赠送自制的点心,只求有人和自己“打个招呼”,如今借助“共享花园”项目,无论是只会种菜的农村随迁老人,还是武汉本地退休老人,大家都在这个平台找到了朋友,实现了社区融入。
昔日求人“关注”,如今不缺朋友
“刚来时我天天求着别人跟我说话,人也很累,现在通过园艺活动轻松收获了一大批朋友。”71岁的刘学军一边浇花一边告诉记者,如今她已经彻底摆脱了“社交焦虑症”。
2018年,刘学军因为拆迁从青山搬到了社区,完全陌生的环境让喜欢“玩”的她犯了愁。最开始,她发现社区有家麻将室人较多,她就天天去,“我自己不会打,也不喜欢,就是去找人说话。”跟老板熟悉后,她想了个办法,利用自己会做面食的特长,每周都要做一次北方特色的面点,然后免费送给麻友们,大家给钱她不收,她只有一个要求:“要是觉得好吃,碰到了就给我打个招呼、说说话。”
2019年,社区联合牧笛社工共同启动“共享花园”公益项目,号召有兴趣的居民将自己种植的花草托管到社区服务中心二楼平台,同时成立园艺小队,大家轮流照顾这些花草、交流种植经验,刘学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刘学军平时也喜欢在家种点花花草草,但一直种不好,“连最好养的仙人球都被浇死了”,得知消息后,她率先报名参加。社区安排园艺专家进行授课、每周都会和花友们开展活动,刘学军不仅学会了种花技艺,还在社区收获了一大批朋友。种花之余,她请大家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面点,日子过得格外充实。
“种菜达人”受欢迎,农村老人成明星
“我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只会种地,没想到还靠这个成了大家眼里的‘土壤老师’。”60岁的汤桂清没有想到,原以为拿不出手的农活技能成了拓展朋友圈的“敲门砖”。
2017年,汤桂清和老伴从随州农村来到社区带孙子。刚开始几年日子很单调,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她总是显得跟其他人格格不入,“很长时间我的活动范围就在单元楼附近,也没人说话,生活很寂寞。”
“共享花园”项目上线后,汤桂清又喜又愁。种了一辈子地,她对种植发自内心喜欢;但不会种各种花草,一度让她感到有点“自卑”。
在社区工作人员鼓励下,她也托管了几盆绿植,与很多人种吊兰、月季等花卉不同,她种的是荆芥,一种在家乡非常常见的蔬菜。出乎她意料的是,荆芥一亮相就受到花友们的追捧,大家纷纷向她请教怎么种、怎么养、怎么吃,“自卑不见了,隔阂也消失了。”
更让她“名声大噪”的是她识别土壤的能力。作为一名资深农民,她一眼就能看出种植用的是熟土还是生土,还专门给大家讲过课,告诉熟土和生土对植物的不同影响,并带着大家到附近去寻找熟土。她用自己的农业知识征服了大家,成为一众城里人眼中的“明星”,也收获了不少“粉丝”。
“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几位,有的种白菜、有的种辣椒。”社区书记马玮说,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发动老人们借助种植这个兴趣爱好抱团融合,“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种什么。”
“共享花园”搭台,
融合项目不断拓展
“只有共享才能做到真正的融合。”这是马玮的切身感受,依托“共享花园”这个项目,她一直在致力于项目拓展,创造更多合适的方式推进老人们的融合交流。
56岁的王兰曾经在武昌园林局工作过,懂得植物的管养和修剪知识,参加项目后,她成为“老师”之一,经常给老人们上课、带着她们实践,不仅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自己也从抑郁状态恢复过来。
王兰和妈妈、婆婆一起生活了近6年,因为每天要照顾两位八旬老人,原本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直接“归零”,“6年时间,我只请过半天假出去跟朋友玩了一次。”此前婆婆去世、妈妈受伤卧床,心里的话无处倾诉,让王兰一度非常抑郁,参加“共享花园”项目后,现在她已经恢复正常。
王兰做得一手好糕点,还会编织,在社区的鼓励下,她给居民们开课讲解编织技艺,同时还和社区一起举办活动,现场教大家制作牛轧糖、蛋糕等糕点,吸引了不少有兴趣的老人“拜师”。
72岁的李四彩老人以前学过葫芦丝,在参加“共享花园”项目后,她将这个优势发挥出来,指导有兴趣的老人学习,“如今社区会吹葫芦丝的人越来越多,还专门成立了一支队伍”。在种植之余,李四彩还和喜欢运动的花友一起打乒乓球,玩得不亦乐乎。
马玮告诉记者,今年社区准备进一步提升“共享花园”的作用,推出“相亲角”等项目,更好链接资源,为居民们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提升居民们的幸福指数。
文/记者史强通讯员汪阔林图/记者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