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女生午餐用柑橘充饥”反转,有爱心也要有“真”心
▲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近日,一段“桂林女孩中午仅用柑橘充饥”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热传,引发网友热议。
据澎湃新闻报道,视频中,一名“老师”问镜头前的女孩,“你每天吃柑子,这样怎么吃得饱?家里有带饭来吗?”小女孩一言不发,只是摇头,眼泪在眼眶打转,桌上散落着部分剥了皮的小柑橘。网友们看了视频后,纷纷表示“很心疼”,不少网友说自己愿意为小女孩提供帮助。
针对此事,当地有关部门回应称,该生系阳朔县葡萄镇仁和小学二年级学生,非建档立卡贫困生,家庭条件不差,通常会带盒饭去学校作午餐。事发当天该生没有带盒饭,也不愿回去吃,在学校吃桔子时被该校某教师发现。该教师未经核实真实情况,出于想帮助该生的美好目的,拍摄该生吃桔子的视频发到网上,造成广大网友误解。
▲有关部门通报截图。
本以为是“苦命女孩忍饥挨饿上学”的悲情故事,没想到却是“粗心老师自以为是乱发视频”的乌龙,发生在桂林阳朔县的这则曝光“女生中午仅用柑橘充饥”后翻车的新闻,让人哭笑不得。在引发舆情关注后,当地多个部门及时介入调查,快速查清了真相,还原了事件的真实脉络,解除了公众误会,称得上是对舆情的积极应对。
结合当地的回应看,拍摄视频的老师显然存在做得不妥的地方:比如,在视频里,这位老师在询问涉事女生时,不仅用了“每天吃柑子怎么吃得饱”这样诱导性的字眼,还配上了温情的音乐及表现女孩委屈拘束的字幕,再加上女孩突然流泪的“助攻”,种种细节确实第一时间就挺能触动人心。
在激起网友普遍同情,不少网民想伸出援手帮助女孩之后,事件却被证明只是一场乌龙,这种反转对民众的同情心也是一种消耗——虽然说“消费爱心”有些诛心,但很多网民确实会生出被欺骗之感。
事实上,近年来,经常会有些网红博主制造“卖惨”的悲情短视频借机收割流量,这背后还会连着某种利益链。涉事老师拍摄并上传这段视频,当然跟其动机不一样,其关爱学生的做法也不宜苛责,但不仔细核实事实就炮制“苦命女孩忍饥挨饿上小学”的剧情,还将短视频快速发到网上,同样欠妥。
倒不是要求其具备专业机构媒体的把关意识和素养,而是说,对一手信息提供者而言,他们该有爱心,更要有求“真”之心;对社会而言,人们需要“温情”,也需要“实情”。
在此事上,做到这点未必就很难——这位老师在拍摄之前,完全可以询问一句女孩“为何没带饭”、“是不是每天吃柑子”,若女孩未应答,也可跟其家庭联系,或者向学校或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反馈,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认为她“每天都是靠吃捡来的柑子充饥”。
忽略这个环节,直接将网友带入“女孩每天吃柑子没饭吃”的情境,就算是无意识地误导,也不值得提倡——为了温情而煽情,即便初衷良好,也有失起码的公共理性。
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关爱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在发现学生家境困难吃不起饭的真实情况后,发视频呼吁社会关注,未尝不可以。在以往的不少公共事件中,因为一则不起眼的小视频引发全民讨论,助推社会议题得到解决的案例数不胜数。但这理应解锁正确的问题打开方式,而核实事实、确保真实性是“正确打开”的基本前提。
否则,贸然将女孩曝光、将她推到舆论前台,对她未必是好事。类似的“狼来了”故事多了,也会消解社会信任。
这么说并非要苛责这位老师,只是想重申一点:“真善美”,真是善的前提。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