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借调借调,借而不调!基层随意性借调常态化值得警惕

日期:12-29

原标题:借调借调,借而不调!基层随意性借调常态化值得警惕

上级部门因事情多借调基层干部干活,基层干部想要通过借调实现工作调动,使得基层工作普遍存在借调现象。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被借调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基层骨干力量,但常常因为编制问题处于一种“两头悬空”的状态——调入单位如果一时解决不了编制,就留不下,需要长时间等待;调出单位被占了编制,进不了人,还要给不干活的人发工资。

1

借调现象普遍存在

“我学习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2006年毕业后进入老家的电视台工作,当时没有编制一说,就拿个工资。”北方某省一国企工作人员何畅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工作几年后被借调到当地纪委宣教室,当时说法是帮他们的忙。“当时干了整整一年,没白天没黑夜,累得慌,快把我使死了。”因为没有想着留在那里,何畅就离开了。

此后,何畅再次被借调到当地党委宣传部,并顺利正式调入,解决了事业编制。

在基层,工作人员或多或少都有像何畅这样的被借调的经历。中部某地一宣传部门干部陈东介绍,借调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级党委政府,不管是开展日常性工作还是专项性工作,各种工作都需要借调人员,如筹备会议、材料写作、开展活动等,都会从其他部门借调人员。

“以我们区为例,每年借调人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做阶段性的工作短期借调,比如创建文明城市。”陈东说,“还有一种是为了解决单位因人员工作力量不足进行的借调。一些单位因人员老化、人浮于事等原因,真正能干事的人力不足,但又没有足够的编制招人,所以只能借调人员,往往最终都是借而不调。”

陈东介绍,此前为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办借调了几个人,但是做了3个月就回去了。

借调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原因还是工作任务安排不当。尤其是一些新增的任务和突发性的任务近几年越来越多,造成人手一时紧张。据了解,组织、纪检这些综合性的核心部门是借调人员最多的部门。一些非核心部门也因人员结构老化,编制又满了,进不了新人,只好从下面借调年轻人。“基层的科级干部到了52岁,如果再升不上去,通常会被免去科长职务,但他们还没到退休时间,又占了编制,造成编制满了,进不了新人,人员老化。”南方地区一名曾担任过组织部门负责人的干部林辉说。

2

被借调的大部分是基层骨干力量

在基层工作人员的认知中,能被借调的,要么是有本事的,要么是有背景的。但对于上级部门来讲,它们最需要的是能够干活的人。

“我自己经历过借调,也借调过别人。作为被借调者,一般都是在原单位工作能力较为优秀的人。一般单位不可能借调不能干活的人,所以这些被借调者很多都是原单位的中坚力量。”陈东说。

借调人员作为骨干力量被借调到新单位来,新单位往往会把许多任务压给他们。比起在原单位,他们往往工作量更大,甚至一些原本不属于他们岗位范围内的事也会压给他们。因为在新单位同事的眼里,他们借调过来,最大的价值就是干活的。久而久之,在这个单位里,最苦、最累的就是借调人员。

同时,借调人员人事关系和工资福利等仍保留在原单位;等这些借调上级机关在有编制空缺的情况下,表现优秀的借调干部才有机会“转正”。

半月谈:借调借调,借而不调!基层随意性借调常态化值得警惕

基层干部认为,借调越久,前途就越难以保障。对于阶段性的工作,他们知道自己两三个月就会回去;对于那些借调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人来说,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江琴曾是中部某地一乡镇干部,因为工作能力强,被借调到区里工作,一借就是3年。时间越长,她越发现自己回不去了。她此前的岗位已经被其他人“顶了”,而在区里,她的编制又无法解决。“我再回去只能从最基层从头干起。我之前是因为工作优秀才被借调,没想到最终却像是犯了错误的一样,原有的岗位、待遇都没了。”她说。

后来,江琴通过参加考试,考到另外一个乡镇任职。“借调的履历对我工作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但对我参加公选考试没有任何帮助,招考规定的加分项要求市级、省级以上荣誉。而在评优评先之时,借调单位优先考虑的是推选本单位的人员,我们借调身份的人员几乎没有机会评上先进。”

同时,借调人员的原单位也是“受害者”。南方某县一名局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借调都是掐尖,把最能干的调走,整个科室的活撑不起来,一些重要工作甚至因此断档,明明上半年在全市排第一,因为人被借走,直接掉到了末尾。最后只能“层层伤害”,局里从二级单位借一个人过来,二级单位又从乡镇借调人。

3

警惕借调随意性大

当前,党委政府部门的人员交流方式有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三种,并且对各方的权利、义务、程序等有较为具体规定。而受访者认为,借调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用人方式,但现实中的借调存在随意性较大的特点。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基层借调人员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政府机关本身,驻村第一书记、学校老师、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等都在借调的范围内。北方某省一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张崇介绍,当地为了筹建“第一书记展览馆”,借调4名工作人员成立材料整理班子,6个月内,共整理照片1万余张,布展面积6000多平方米。“这4人都是驻村第一书记,被借调来干这个活,也能理解。我们是组织的一块儿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张崇说。

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由于是上级借下级,一些时候“只需要领导一句话”。南方某县一名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上级部门得罪不起,而且能借调的部门,往往是具有考核乡镇权力的部门,对方开口要人,哪敢不借,只能配合。

基层干部还反映,借调随意性大,也滋生了一些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

针对借调存在的问题,一些地方提出了规范办法,但依然难挡借调改头换面继续存在。中部某县县委组织部一名干部说,现在有的部门不走借调程序,上级领导给下属单位负责人打电话,或口头说,借人过去帮忙,没有手续也不存在什么问题。有的部门则变换方式,围绕一些工作,成立临时工作小组、临时办公室,再调人进来。由于这些临时小组、临时办公室不占编制,也不改变原编制,就是个名目而已,所以也好操作,尤其在系统内上级主管部门向下级单位借调时,更是容易。(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大连10岁女童被杀害后的435天 受害者母亲:终于盼来未成年人刑责年龄下调 投TA!快为这24名“东莞好人”点赞!让正能量遍布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