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弑母?吴谢宇庭审从容冷静、20分钟发言几乎不停顿...专家分析

日期:12-26

原标题:为何弑母?吴谢宇庭审从容冷静、20分钟发言几乎不停顿……专家分析

12月24日

备受社会关注的

北大学子弑母案

在福州中院开庭审理

当事人吴谢宇涉

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

整个庭审持续了4个多小时

当庭未宣判

福州中院

福州中院

据媒体披露

吴谢宇在庭上供述自己的弑母动机是

“不如和我妈一起死,

这样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

他自述因为觉得父亲去世后,母亲很痛苦,于是他想到帮助母亲“解脱”。2015年春节形成这个想法后,4月份起吴谢宇就开始策划杀害母亲一事。2015年7月10日用杠铃趁着母亲换鞋时将其杀害。

参加庭审的人士称,法庭陈述中的吴谢宇,从容冷静,“引经据典、逻辑清楚,对多个小说、影视剧中的细节如数家珍,连续20分钟发言几乎不停顿。”只有在谈到弑母细节时,“此前情绪稳定的吴谢宇发抖。”看到母亲死后惨状时,庭上的吴谢宇“哆嗦着身体说‘好可怕、好可怕。’”

吴谢宇被羁押在福州市第一看守所

吴谢宇被羁押在福州市第一看守所

红星新闻曾采访过吴谢宇身边的亲戚和同学,以及逃亡期间的同事,经过这些人描述的碎片,曾还原和拼凑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吴谢宇:

学生时期的优秀学霸、关心同学、孝敬母亲的吴谢宇;

弑母逃亡,在夜店做男模、与性工作者恋爱的吴谢宇。

12月25日

犯罪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等专业人士

针对吴谢宇自述的杀人动机

进行了分析

如何看待吴谢宇在法庭上的表现?

其陈述或在掩盖真实的作案动机

中国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武伯欣,在看过了媒体报道中吴谢宇的法庭陈述后表示,他认为吴的陈述,符合犯罪心理学上罪犯对自己犯罪行为合理化的心理。

武伯欣:“(弑母的真实动机)如果能深挖出来,吴谢宇就不会在法庭上这么从容。他的心理的防线就会彻底的瓦解,在法庭上可能会痛哭流涕下跪了。”

在法庭陈述中,吴谢宇提到自己曾尝试自杀,武伯欣对此也持怀疑态度,“(曾尝试自杀)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很难说。因为已无法考证。”

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武伯欣说,罪犯在面对在司法机关介入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所有的犯罪行为合理化,“实际上这种合理化的直接的目的是减轻自己的罪名,这是人所谓的逃避心理的反应。”结合媒体披露的吴谢宇法庭陈述,武伯欣分析,“吴谢宇庭上陈述内容,似乎是在责怪父亲的死亡,认为是父亲的死亡影响了他的正常心理,这叫归因于外。”

武伯欣解释,心理学上认为,任何行为都有一个归因。而吴谢宇的典型特征是把一切归因于外,实际上是在掩饰自己法理上的和道德层面的不可饶恕性,这是一种掩盖行为。

如何看待吴谢宇陈述的弑母动机?

不相信

结合在弑母之后,吴谢宇的生活轨迹巨变,武伯欣表示他并不相信吴谢宇在法庭上陈述的作案动机。

“他整个逃逸的过程,包括嫖娼,或者自己做男模,实际上这些行为说明他很激情快乐。事后整个行为,不像有些人犯罪以后,负罪感特别重。”

↑福州警方发布的悬赏通告

↑福州警方发布的悬赏通告

武伯欣认为,吴谢宇在法庭陈述中,试图用自己的逻辑,把弑母动机背后的理性思考展示出来,“从他心理上说这个好像是理性的操作,我觉得这不是理性的,实际上是一种个性的极端异化,他的举动是人性个性的缺陷已经极端异化。”武伯欣分析,常态性的个性异化,往往是一步步变化的,“比如说跟他妈妈商量,或者是他妈妈打他了,慢慢积怨,然后一步一步的,而吴谢宇没有。”

至于其真正的弑母动机,武伯欣认为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

需要侦查审讯人员深入挖掘,吴谢宇的成长环境到底是棍棒型的家庭还是溺爱型的家庭,“棍棒型的家庭可能会引发较大的冲突以及仇恨。”;

其次

是需要探究在吴谢宇进入北大离开家庭之后,还有一些什么因素影响了母子关系?比如经济问题或者情感问题等,“深挖这些心理冲突和犯罪背景是非常值得的,但恰恰在我们侦查审讯环节或者检查起诉是不足的。”;

最后

武伯欣认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始终存在着 AB面。A面看着都挺好,B面的东西恰恰才是具有驱动性的,“这个案件恐怕在B面上还有很多值得去研究的问题,或者去深挖的因素,我们研究犯罪心理,更注意在B面上。”

吴谢宇2016年2月4日被拍到曾在河南某处ATM机取钱

吴谢宇2016年2月4日被拍到曾在河南某处ATM机取钱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新京报:教师进教室前“一秒变脸”:变的是脸,走的是心 对话“被造谣出轨快递员”当事人:直面造谣,给社会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