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专刊 首届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召开60周年,追忆东莞三名老民兵光辉岁月

日期:12-23
东莞

原标题:国防专刊|首届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召开60周年,追忆东莞三名老民兵光辉岁月

国防专刊  首届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召开60周年,追忆东莞三名老民兵光辉岁月

1960年,首届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数名来自东莞的优秀民兵来到中南海接受国家表彰,他们挺起脊梁走进硝烟,用鲜血换来如今的岁月静好。六十年沧桑过后,民兵成了老兵,纵使漫步重霄九,复数往事,风骨亮节,铮铮不朽。

郭金木:

手握钢枪保卫海防三十载

“感谢党和政府给予的荣誉,大家从没忘记为祖国付出过青春和热血的人。”12月18日,郭带雄诉说其父郭金木的辉煌往事时感慨道。

郭金木是东莞虎门新湾的一名民兵。他紧握手中枪,长年累月坚守在保卫海防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是“全国民兵英雄”“部级劳动模范”“东莞最具影响力的优秀共产党员”。

■虎门老兵郭金木(记者陈栋翻拍)

■虎门老兵郭金木(记者陈栋翻拍)

12月18日,记者来到虎门新湾社区,沿着一条陡坡小路,走进郭带雄的家。

今年65岁的郭带雄,回忆起父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指着一张黑白照片,他说,“这是1960年民兵代表大会合影,右起第2排第5个是我父亲,你看前排中间是毛主席。”如今,向孙子孙女讲述他们曾祖父的故事,成为他人生一大乐事。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

全国民兵英雄的背后,是郭金木不平静的少年时代。1943年,13岁的郭金木被日军抓壮丁修工事,偶然发现日军在珠江口水域埋设了许多电缆。1949年后,成为一名民兵的他将此事上报,立下大功,从而作为东莞的代表前往北京参加1960年全国民兵代表大会。

在东莞军分区,有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被当作荣誉枪收藏。这是1960年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授予郭金木的。

紧握手中枪,保卫海防。从基层民兵到民兵营长,30余年民兵生涯,郭金木与东莞边防事业“共同成长”,直至1983年退休。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视线转移到郭金木与边防新兵合影,郭带雄给记者讲述了他父亲的另一面——坚持爱国教育,“直到我父亲行走不便的10年间,他都坚持每年进边防军营,进学校,作个人事迹报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郭带雄说,父亲对他们兄弟姐妹几个也是言传身教,“小时候就被叮嘱要时刻留意沿海情况,提高警惕,保护我们的祖国。”

王善明:

藏在抽屉里的红色记忆

“感谢党和国家还记得我父亲,他要是知道了一定很开心。”55岁的王建新表示。

他的父亲王善明是“全国民兵英雄”。作为参加首届全国民兵代表大会的东莞民兵之一,王善明曾参加过国家建设中多个重要时刻,直到2016年逝世后,这段峥嵘岁月才被故人翻开抽屉时渐渐拾起。

■1960年,王善明在北京天安门的留影(记者蓝业佐翻拍)

■1960年,王善明在北京天安门的留影(记者蓝业佐翻拍)

在众多奖章和照片之中,有一枚鲜艳的红色纪念章,纪念章正面镶嵌着金黄色的天安门和一把步枪,背面写着“1960.5.1全国民兵代表会议纪念章”。王建新说,那是父亲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候。“当时他去北京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周围几个村的人都知道了,不少老人现在还记得。”但是,这对于王善明来说倒像是平常事,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中央授予的56式半自动步枪和100发子弹上交给军分区,对家人绝口不提,外人问起也是只言片语,剩余的东西则放进写字台的抽屉里。

王善明的抽屉里,承载了太多珍贵的红色记忆,1953年,参加民兵组织;1955年在国家推行义务兵役制之时成为第一批迫击炮兵,进入佛山军分区;1958年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担任生产队长;1960年作为代表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1987年被厚街政府委任为“党支部委员”……

“他的抽屉是不准人碰的,只要有人动过,他马上就知道。”和王善明的生活习惯相吻合的,是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不论何时,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对他人则倾囊相助。

受到父亲的影响,王建新在少年时代就梦想着也要成为一名军人,1987年20岁的他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欣慰地笑了,但是很快就对儿子提了一个新的要求:不准说父亲是王善明,也不准打着他的旗号“作威作福”。和王善明低调相反的,是他接踵而来的多个高光时刻——“厚街镇改革开放突出贡献优秀党员”“东莞最具影响力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等。

李桂平:

枪林弹雨中的前进者

“我爸爸他就是好打仗,别人都说他有本事,不怕死。”70多岁的李运田每每说起父亲李桂平时就特别激动,谈到父亲当年在枪林弹雨中求生,留下了不少伤疤,甚至数度哽咽。

从民兵到农场场长,再到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李桂平一生大半时光都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李桂平受访者供图

■李桂平受访者供图

“我那时候找了家里所有地方,都找不到爸爸以前当兵的照片。”当得知王老伯手上还留有照片时,李运田激动极了,主动找到了他,也渐渐从他口中得知了一些关于父亲的故事。

“好打仗,不怕死”这是人们对李桂平的直观评价。“我曾经问过他以前打仗怕不怕啊,怎么躲过敌方的追踪?”据王老伯回忆,李桂平和他说过最多的就是“怕什么怕,直接往前冲就是了”,当遇到形势不利的情况就就近找甘蔗地趴下,做伏击。

李运田的儿时回忆里,父亲常常是不在家的状态,有时候即使是回来了,听说哪里又需要兵力支援了,马上就不见人影了。一家五个孩子基本是母亲陪伴长大的,李运田作为大姐常常带着弟弟上学,有时候也会埋怨父亲,但是看着父亲不经意露出的伤疤,就没好意思出声了。

“爸爸最光荣的时刻,要数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了,周围几十里没有人不知道的,大家都觉得他好厉害。”而当时的李桂平不仅打仗打得好,还是一等一的训兵能手。

上世纪50年代,每个村、每个单位都有民兵组织。大岭山农场也相应成立了民兵营,时任大岭山农场第一任场长的李桂平又兼任了民兵营的营长。

李桂平作为复员军人,有着多年的实战经验,也懂得怎样抓军事训练。大岭山农场是个新单位,人员年轻易于塑形,军事训练抓得比较好。民兵营成立当年,农场就被评为全国的民兵工作先进单位。

文字:付碧强张雨倩

编辑:保雪莲

北京:提供慢病长处方460余万人次 为老年人送药上门50余万人次 东莞一周两中“快乐8”500万元头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