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坛建成600周年展出众多历史照片
今年是天坛建坛600周年,《遇见·天坛——北京天坛建成600周年历史文化展》通过展示天坛的营缮、改造、变革及保护传承,阐释天坛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通过撷取天坛在古籍中的图片和近现代重大事件中珍贵的历史照片,展现时代演进的足迹和恢宏历史画卷。年过八旬的天坛原总工程师徐志长讲述了自己和天坛一起经历的“往事”。
新京报讯作为天坛建成600周年纪念活动重头戏,《遇见·天坛——北京天坛建成600周年历史文化展》昨日正式开幕。展览位于天坛祈年殿西配殿,展览内容包括前言、祭天文化延承、北京天地坛肇建、天坛坛域形成、建筑规制改革、帝国祭坛衰落、公众公园转变、古坛保护重生、世界遗产发展和寄语10个板块。
展出268张图片和珍贵历史照片
北京天坛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是传承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杰作。此次展览以天坛建成600周年的关键年份为时间节点,展示天坛的营缮、改造、变革及保护传承,阐释天坛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展览撷取天坛在古籍中的图片和近现代重大事件中珍贵的历史照片,展现时代演进的足迹。
天坛公园文研室副主任袁兆晖介绍,展览为图文展,共展出图片和珍贵历史照片等共268张,其中很多照片是首次展出,比如上世纪30年代天坛重要古建大修的历史照片。
1935年-1937年间,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北平市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聘请和委托国内最优秀的学术团体、建筑设计事务所和营造厂商,对皇穹宇、祈年殿等进行大规模修缮。记者看到,当年祈年殿大修脚手架,修缮后全景等照片此次进行了展示。
日军占领神乐署组建细菌部队等档案照片也是首次公开系统展出。此次展览将作为长期展览,一直展出。
展览设计主体色调参考祈年殿
本次展览设计上突出天坛特点,主体色调根据祈年殿的建筑风格,选用青、金、红色。在礼品区上方是一幅根据清《大驾卤簿图》制成的贡缎吊幔,聚光效果好,上面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乾隆皇帝前往天坛祭天时仪仗队伍的盛大场面。若干细节之处的设计还体现了象征“天”的云纹以及祭天礼器的组合纹样。
昨晚,天坛公园还组织了一场名为“天坛对话星空”直播活动,天坛公园、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天文馆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专家在高大宏伟的祈年殿前围绕天坛的历史、文化、建筑、二十四节气和古代天文等主题做现场版解读,让观众在冬至这个特殊的日子身临其境了解天坛、天文和中国传统文化。
■提醒
游客参观展览需实名预约购票
《遇见·天坛——北京天坛建成600周年历史文化展》位于祈年殿院内的西配殿。目前天坛公园大门区以及祈年殿、圜丘、回音壁景区实行分时段实名预约购票,前来参观的游客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天坛”、“畅游公园”,通过指定购票平台预约购票。
园方特别提醒广大游客,因为是实名制预约购票、实名验票,请游客来公园一定随身携带身份证和购票时所用的相关证件。
■对话
徐志长:英国女王没看够祈年殿
天坛原总工徐志长23岁来到天坛,在绿化班养过月季,为天坛申遗写过报告,为国内外数十位政要贵宾当过“导游”。作为天坛的“推销员”,这位老天坛人孜孜不倦地把天坛故事讲给世界听。
回忆往事
从遍地果树到保护文物
新京报:你23岁来天坛工作,当时天坛是什么样的?
徐志长:1962年,我从北京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天坛,当时天坛就像农场一样。天坛主要面积有4000亩,天坛管着的2000多亩地中有1000亩是果园,果园下边有很多农田,种着高粱、白薯和黄豆等农作物。当时不时兴旅游,一张门票只有5分钱,公园门票收入很少,职工收入也少。
新京报:你来天坛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徐志长:除了管理果树,我还配合“月季夫人”蒋恩钿建了月季园。1963年5月,天坛月季园开放,这在当时可是大新闻,登报没两天花就开了,朱德、陈毅、郭沫若等国家领导和文化名人全都来赏花,还有的人来帮忙养花。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突然间可以赏花了,市民们也非常激动,每天有上万名游客来观赏。
新京报:天坛的文保工作是何时得到重视的?
徐志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物保护工作日渐受到重视。北京也提出要恢复古都风貌,上世纪80年代初,规划部门的文件提出,天坛坛域的占地单位要逐步撤出、恢复为绿地。那时候我已经是天坛公园副园长了,那些年,我们陆续撤掉坛内百十个商铺,共约一万平方米的违建。斋宫、皇穹宇、祈年殿的陈列也逐步得以恢复。
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砍掉了万棵果树,栽种起常绿林。1985年,邓小平来到天坛参加植树。他说,植树造林一代一代地栽下去要靠大家。此后的1986年、1987年,邓小平都来到天坛栽树。
申遗之路
全票通过列入“名录”
新京报:天坛是何时考虑申遗的?
徐志长: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当时我们想,为了天坛得到更好的保护,它也得争取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7年得知天坛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我们起草了申遗报告,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天坛的价值。
新京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考察时,你们是如何“准备”的?
徐志长:1998年春节时,联合国古迹遗址保护委员会主席兰德·席尔瓦来考察,我带着他参观,介绍了天坛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参观那天特别冷,我们还为考察人员准备了羽绒服。在祈年殿附近的休息室里,席尔瓦双手捧着热茶,说这屋有点凉吧。我说天坛都是木结构的建筑,防火最重要,所以我们不能在这里加火炉。
新京报:当时还和考察官员做了哪些交流和探讨?
徐志长:当时天坛人气已经很旺,参观游览的游客多,但是也有人担心,怕大家以为我们要挣门票钱所以发展旅游。我们问席尔瓦,文物保护跟旅游是什么关系?席尔瓦说,文物不让人看,保护就没有意义。文物最好能维持原貌,供今人借鉴参观。另外,旅游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资金,是很好的伙伴。
考察结束后,席尔瓦没有透露考察的结果,但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天坛是世界遗产皇冠上被遗忘的钻石。另外一句是,下回再来天坛,我是“朝圣者”。他说这话,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1998年12月,在日本召开的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全委会上,天坛以全票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宾“导游”
借名人效应推荐天坛
新京报:你曾经接待过多少政要?其中有何趣事?
徐志长:我接待过五六十位国内外政要贵宾,被称为国宾“导游”。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爱丁堡公爵来天坛参观。女王参观完祈年殿,已经走到祈年门了,表示还没看够这个“美丽的大圆殿”,又要折返回去。这段故事后来我也讲给其他国家的政要听,女王说没看够,这就是“名人效应”。
英国女王人很和善,她问我祭天的时间,我怕翻译翻不出冬至,便回答说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大概是12月21日或者22日。结果女王笑着说,你说的不就是冬至吗。原来她知道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新京报:如何用中西贯通的方式,向外宾介绍天坛所传递出来的文化?
徐志长:天坛传递的文化也包括天与地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比如风调雨顺,祈求的就是有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1993年的世界环境日活动在北京举行,天坛举行了游园会。时任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的伊丽莎白·多德斯维尔参加了活动。走上圜丘的“天心石”时,我介绍说,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皇帝就在这里和上天“对话”。
新京报:你理解的天坛文化是什么?天坛人要如何保护好这个文化遗产?
徐志长:天坛代表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古人把“天”看得很重要,比如不能做坏事叫“不能伤天害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结婚是好事叫“天生一对”等。
新京报记者张璐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