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0以色列日:分享中以历史文化,让两国合作走得更深远
以“共享经验,共铸辉煌”为主题的以色列日暨中以(上海)创新园开园一周年活动召开。
从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到扎克伯格,历史上的犹太人书写了太多传奇,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ICQ即时通讯系统、樱桃番茄、胶囊内窥镜,如今的以色列在人工智能、生物医疗、可再生能源等技术领域不断革新,吸引外国投资者,使以色列成为当今第二大初创企业聚集地,仅次于美国硅谷。
在过去的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金融和战略投资者在以色列启动项目,与全球投资者共同把握以色列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之下,中以(上海)创新园于2019年12月正式开园。12月8日,以“共享经验,共铸辉煌”为主题的以色列日暨中以(上海)创新园开园一周年活动召开。
“创业国度”以色列,跨国合作不断加强
今天的以色列是一个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国家。而促使以色列经济得以迅速并持续发展的原因,正在于以色列在各领域不断创新。历经四十余年探索的公私伙伴关系,成熟的工业和学术体系,加上政府的扶持,以色列的创业创新摆脱了完全由市场主导或者政府主导的一分为二局面。独特的创新支持体系与投资扶持政策,稳定的商业环境,使得以色列成为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集中地。谷歌、微软、苹果、阿里巴巴等,都在以色列建立了研发中心。
以色列被认为是吸引外国投资的一块磁石。与此同时,中以双方的合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以色列已经吸引广泛中国企业进行投资和设立技术研发中心。近年来,亦有不少中国对以色列的并购项目落成,实现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在上海中以创新促进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阮项看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期,以色列在世博会上的第一个国家馆的建立,是真正打开以色列与中国科技合作局面的一个契机。“就在2010年之前,大家对以色列的认知和十年之后是截然不同的状况。”他提到,在大学期间学习希伯来语时,对以色列的认识还停留在历史上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家,直到后来亲自踏上以色列的土地,才意识到古老的文明和现代科技的融合。
借鉴以色列的先进生产技术,提升中国本土的生产效率,也是中国企业在与以色列合作交流过程中的收获。“我们在很多领域,可能离世界顶尖水平相距10到20年;但是在农业领域,我们的差距可能在50年以上。”以色列农业技术的引进与尝试,为中国高经济价值农业作物的生产提供了很大帮助。
中国和以色列的友谊源远流长。
中以双方的合作相辅相成
是什么成就了以色列持续的创造力?在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上午领事韩宁伟看来,以色列人具有以下三点文化特质:解决问题导向,社会对文化的包容以及对失败的容许和接受,促成了以色列人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以色列就是创业国度。”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旅游参赞蓝天说。
以色列代表耶利亚表示,以色列的创新常常能迅速执行自己的想法,建立一个简单的概念证明原型,便自信地表示要进军外国市场。自制力和自信心支撑起以色列人敢闯敢当的态度,虽然在其中出现了一些彻底革新的产品,但更多的是失败,却也不会挫垮他们继续创新的动力。
虽然以色列的技术公司常以其创新的尖端技术而闻名,但以色列公司在吸引投资时也常常遇到挑战。中国是以色列第三大全球贸易伙伴,尽管双方相互尊重且相互需要,两个民族也具有相似的古代文明核心价值观,但两国合作者在商业领域的行事风格具有明显差异。
耶利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他心中,中国人注重过程和缓慢的积累,求稳定,“慢慢来”;以色列人却是急性子,热衷于即兴发挥、爱冒险,无所顾虑、敢作敢为。有时态度让人感到无理,行为令人震惊,但是充满自信而受人赞赏。中国人婉转礼貌,言行正式,精打细算;而以色列人却是直言不讳,不同的企业经营思想经常导致误解或冲突。“耐心不是以色列的强项”,海外投资者需要克服企业内部的犹豫和反对,才敢于在以色列进行投资。
究其原因,是以色列人与中国人的成长轨迹不同。以色列的青少年在9-18岁参加青年组织,在十八岁时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提升责任感,培养技术专长和项目管理经验。之后,男性三年、女性两年的军队服役,锻炼了战斗民族常备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耶利亚认为,结合中国学生的优秀自律和以色列学生的创造力,能够让两国的合作走得更加深远。
作为战略海运枢纽,海上经济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中以双方的合作除在高科技领域,在消费领域,文化教育和能源领域亦有广泛前景。“以色列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希望能够分享彼此历史文化经历,在影视戏剧等领域,未来能有深刻的交流。”以色列企业负责人代表鼎杰夫说。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