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养成“别人家的孩子”从家庭教育做起
家长们经常会说,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听话懂事。相比起来,自家的娃是真闹心,不好好写作业、不善于合作,还很是叛逆……
实在“说不通”时,不少家长忍不住开骂,甚至对孩子动起手来。大岭山镇向东小学心理高级教师、市家庭教育名师培养对象、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师黄碧娥老师提醒,家长需要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想要拥有“别人家的娃”,就要学会呵护儿童心理,并从家庭做起。
亲子矛盾冲突频发影响孩子身心
2020年上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生经历了长时间居家生活和线上学习。亲子矛盾冲突频发,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更是被放大得清晰可见。
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求助,黄老师就发现不少学生积压了很多的负面情绪。复学后,很多学生结伴涌向心理辅导室找心理老师倾诉宣泄,一个个哭得稀里哗啦。
黄老师坦言,其实,年龄越小的孩子,由于阅历和认知的局限,受到家庭的影响就越大。疫情下长时间居家生活后学生心理问题剧增,越发凸显了家庭、父母自身教育方式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
黄碧娥老师也分享了她接触的学生案例。有一次,在认识自我的心理课上,有个三年级的女孩说自己没有优点,妈妈说自己只会闯祸。在亲子沟通的课堂上,不少学生谈到自己因为作业不会写、听不懂父母讲解的题目而被打骂。
家长要提高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在学校的日常心理课堂和心理咨询中,黄碧娥有这样的发现:善于合作、不叛逆的孩子常常是因为父母满足了其成长的心理需要,他有足够的安全感。当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或出现心理问题时,如果家长自身愿意接受改变和学习,孩子的问题常常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因为一个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是一个家庭系统互动的结果。相反,如果家长不能认识到自身言行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而是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寻求技巧去改变孩子,却难有好的效果。
黄碧娥说,有些父母会跟孩子频繁地发生激烈的冲突,其实这类父母首先最需要的是自身的学习和自我人格的成长,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并认识到积极情绪对孩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生活中以身作则注重方式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黄老师会发现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充满了不自知的矛盾。理想层面,家长希望孩子自信大方,现实中却抓住一切机会用挖苦和贬损的语言定性评价孩子,以致孩子抬不起头认为自己不行。理想层面,家长希望孩子热爱学习,现实的行为却把孩子逼向厌学却还浑然不知。理想层面,家长希望保护孩子,行动上却让愤怒掩盖了爱继续伤害孩子。
黄老师直言,很多父母总是期待以固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来教育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而且还希望有出色的效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结果是,越教、越管,孩子的问题就越突出,家长和孩子都身心疲惫。
“孩子出生时如一张白纸,他们后来的很多问题恰恰就是成人不恰当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教出来的。”黄碧娥老师说,儿童的学习对象,首先就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儿童没有接受正规的系统教育之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通过学习父母以及身边的人形成的。因此,如果父母的行为举止不雅,父母的言语措辞不对,在教育儿童时采用了暴力手段或者辱骂脏话,自然会让儿童习得类似的言行。
黄老师建议,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在家庭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教育儿童的方式与方法,让儿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思想,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黄老师认为,家庭的教育和参与是提高孩子心理健康水平和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关键和前提。
/链接/
亲子冲突多与“学习”有关
在有关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咨询中,黄碧娥会发现,很多亲子冲突的导火索都跟“学习”有关。如作业不会、考试分数低或退步、上辅导班压力大、沉迷玩手机不学习等。
在黄老师接触的小学生厌学个案中,大都存在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上逼得太紧、家庭教育方式专制的因素;在一些父母比较软弱或是家庭成员教育方式不一致的家庭中,也有个别孩子会抓住父母过度关心自己学习这一要害,以用不上学的行为来威胁父母以达成某些目的。也有的父母以爱和保护的名义,长期把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使得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不利影响。
文字/李春燕
摄影/无摄像/无
编辑/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