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逃逼婚编造“暴力逼婚”,别急着喷她滥用公共资源
别急着指责女孩报警是滥用公共资源,哪怕面对的是家务纠纷,当事者寻求帮助的权利也是正当且必须的。
27日凌晨,一名女子在网上爆料称,她被父母逼着回老家结婚,为了换30万彩礼给弟弟买房,要让其24岁订婚。她怕被父母强行带走,到长沙岳麓区西湖派出所求助。很快,有热心网友去看望声援,省市妇联也在当天介入,却发现其微博多有夸张不实之语,事情并没有她描述的那么严重,没有暴力逼婚,也没有换彩礼给弟弟买房。
求助微博被标记为真实性待核实微博截图
浮去那些虚假的细节泡沫,她面临的困境到底是什么?除了报警和发微博,她还有别的办法吗?
综合整理多方信息,基本上能确定的是,女孩并不是故意“调戏”公众舆论,也是万不得已而为之。她和父母矛盾由来以久。
父母希望子女安稳,子女却追逐梦想。父母希望子女在自己够得着的地方,子女却向往远方。父母以传统和世俗的眼光衡量子女的未来——结婚生子才是圆满,而子女却觉得在外闯荡到头破血流也得自己做主。这仿佛是两代人永恒的矛盾,如果是女儿,可能还会多出“逼婚”的问题。这里的“逼”不见得都是暴力的,但更多的可能是唠叨埋怨、是哭泣痛骂,是一次又一次的相亲,是孩子说“我对他没感觉”,父母说“感觉能当饭吃?”等无休止的争吵。微博相关话题后面,有不少网友现身说法,说为了不让父母再逼婚,只好伪造一个不存在的男友。
大多数家庭矛盾可能也就止步于此。如果双方没有激烈冲突,没有人身伤害,没有强迫限制,这样的家庭纠纷一般是不会闹到派出所的。但这个女孩却把自己对父母的不满,以夸张、重构的方式呈现在舆论场。这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局面,女孩把自己真实的困境,也包裹在了“不诚实”之中,她身上的标签仅仅一天时间,就从“求助者”变成了“说谎者”。
然而,不管舆论怎么看待她,至少这次报警处理,换来了她想要的结果。在多方协调下,女孩答应陪父母在长沙玩几天,同时父母也答应了不再逼婚,不再强迫她回老家。这其实证明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女孩和父母矛盾的中心是“独立”。一个二十出头的成年女孩,不想马上恋爱结婚,想离开父母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这不好吗?女孩和父母两代人在观念上的距离,也是以年轻人为主的网络舆论和现实生活的距离。那些在微博上以键盘为武器表达“抗争”的年轻人,在现实中却可能依然是“无处可逃”。
女孩的事暂时得以解决了。在这个过程中,最让人欣慰的是警方和妇联的态度,他们即使发现矛盾并没有多么严重,也依然介入其间,提供帮助,努力调解。要知道,在宣传《反家暴法》的这几年间,提醒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面对家务事,法律该出手时就得出手。别急着指责女孩报警是滥用公共资源,哪怕面对的是家务纠纷,当事者寻求帮助的权利也是正当且必须的。如果要求当事者先“自我审查”是否有报警资格,那会有多少受害者失去被及时救助的可能。
如果不报警,面对亲情、孝道和传统道德的压力,相似困境中的女孩又能到哪里寻求帮助?这可能是围观过后,我们最需要静心思考的问题。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马青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