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核心期刊论文涉嫌一稿多投?期刊:查重通过,撤稿需权威鉴定
近日,有网友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反映,作者署名单位为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的张东、侯亚伟、张墨、孙恩慧、谭捷、彭琴等人,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断块油气田》2018年第2期的论文《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潜力认识》,涉嫌一稿多投。
这名网友表示,该文与上述作者张东、侯亚伟、张墨、孙恩慧、谭捷、彭琴等人发表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7年第5期的《基于Logistic模型的驱油效率与注入倍数关系定量表征方法》一文,“主体内容基本一致,只是更换标题和内容文字。”两篇论文均属于“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油田加密调整及提高采收率油藏工程技术示范(2016ZX05058001)”项目。
澎湃新闻比对发现,两篇论文中有大量公式、图表以及表述内容一致。
11月19日,澎湃新闻联系《断块油气田》期刊编辑部,一位徐姓负责人表示,此前曾接到关于《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潜力认识》一文一稿多投的相关投诉,因为这两篇文章确实很不相同,投诉人说一稿多投,希望投诉人能提供权威证明,但一直没给提供。
徐姓负责人表示,“通过查重系统,两篇论文是没有重复率的,两篇论文感觉确实有些类似,但是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这是一篇很有争议的文章。研究方向,有相似的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好多论文都会借鉴别人的方法,这种只要投诉人能提供权威证明,证明一稿多投就可以撤稿。”
这名徐姓负责人还表示,围绕该论文的争议主要是作者坚决不认可是一稿多投,以及投诉方认为是一稿多投。“这个稿子不是不想退,因为争议很大。如果作者认为有问题可以申请撤稿,还有第三方认证确实重了,可以撤稿,还有我们查重,确实重了也可以撤稿。”
但这位徐姓负责人并未回答记者提出的,两篇论文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的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试图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上述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张东,截至发稿时未得到回复。
两篇论文对比来看,《基于Logistic模型的驱油效率与注入倍数关系定量表征方法》一文的摘要为:在水驱开发油田中,驱油效率是影响油藏采收率的重要参数之一,而孔隙体积注入倍数是直接影响油藏波及区域内最终驱油效率的决定性因素。采用相渗指数表达式的渗流方程,结合B-L理论及Welge方程推导驱油效率与孔隙体积注入倍数的半定量关系,该关系曲线满足生命旋回理论。根据Logistic增长规律推导了两者的定量关系,并在数值模拟中进行了较好的验证,利用此方法可求得一定波及体积范围内理论采收率条件下的最大孔隙体积注入倍数。随着油田陆续进入高含水阶段,驱油效率定量表征方法对于评价水驱油藏开发效果、认识油藏剩余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潜力认识》一文的摘要则写道: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时,波及体积趋于定值,提高采收率主要方式为提高驱油效率,而孔隙体积注入倍数是影响波及区域内最终驱油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文中采用相渗指数表达式的渗流方程,推导出驱油效率与孔隙体积注入倍数的半定量关系,并根据 Logistic增长规律推导了两者的定量关系;同时依据水脊半径和形态的指数关系,实现了特高含水期底水油藏水平井水脊形态的定量描述和水脊体积的定量计算。依据此方法,通过拟合实际生产数据,可以确定特高含水期底水油藏理论采收率条件下的最大孔隙体积注入倍数。随着油田的深入开发,该方法可定量计算高含水阶段老井的剩余潜力,可有效指导生产井后续的措施挖潜方向。
上述两段表述不同,但大体意思一致。
此外,《基于Logistic模型的驱油效率与注入倍数关系定量表征方法》一文有1孔隙体积注入倍数与驱油效率理论关系推导,2基于Logistic模型的Qi与ED的定量关系表征(根据论文内容,Qi为孔隙体积注入倍数,ED为驱油效率——编者注),3理论计算结果验证,4方法应用,5结论。
《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潜力认识》一文分为0引言,1驱油效率与注入倍数的理论关系
Qi与 ED关系表征方法(根据论文内容,Qi为孔隙体积注入倍数,ED为驱油效率——编者注),3底水油藏水脊形态定量化表征,4方法应用,5结论等部分。
此外,《基于Logistic模型的驱油效率与注入倍数关系定量表征方法》一文的结论有三点:(1)随着水驱油藏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续油田可通过提高孔隙体积注入倍数来提高水驱驱油效率,从而得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基于Logistic模型实现了孔隙体积注入倍数与驱油效率的定量关系表征,以渤海某油田明下段某砂体为例,特高含水期孔隙体积注入倍数提高10倍,驱油效率可以提高至15%。(2)采用一维水驱油数值模拟实验,研究不同孔隙体积注入倍数条件下的驱油效率,本方法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一致。(3)通过拟合生产数据,可以得到符合实际生产规律的孔隙体积注入倍数与驱油效率理论曲线,结合相渗曲线可反求含水率98%条件下的理论注入倍数,可有效指导后续生产井挖潜方向。
而《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潜力认识》一文的结论有三点:(1)随着油田的深入开发,底水油藏特进入高含水期后,可通过提高Qi(Qi为孔隙体积注入倍数——编者注)的方式提高ED(ED为驱油效率——编者注),从而达到增加采收率的目的。以渤海油田某砂体为例,由Logistic模型实现了ED与Qi的定量关系表征,在Qi提高10倍的条件下,驱油效率可以增加15百分点。(2)实现了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水平井的水脊形态定量描述,依据水脊三维形态,定量计算水脊体积。(3)通过拟合实际生产数据,可得到ED与Qi理论关系曲线,结合油田实际相渗曲线可计算出含水率98.0%时所对应的理论孔隙体积注入倍数。该参数可有效指导油田的进一步措施挖潜方向,为油田中后期开发对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仔细阅读可以发现,上述两段结论内容除第二点外,其余一致。
两篇论文公示、图表对比。右为《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潜力认识》一文。
两篇论文公示、图表对比。右为《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潜力认识》一文。
两篇论文公示、图表对比。右为《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潜力认识》一文。
两篇论文对比。右为《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潜力认识》一文。
两篇论文对比。右为《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潜力认识》一文。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