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年人正被互联网抛弃?国家“不答应”
老年人正被互联网抛弃?
国家“不答应”。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包括完善“健康码”管理、禁止拒收现金在内的20条具体举措要求。
这样一纸方案,无疑颇具现实针对性。
就在昨天,“八旬老人独自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的话题窜上热搜。
虽然当地官方做了澄清——事发地市医保局称可以现金支付,社区称当时只是建议代缴或手机支付,不存在拒收现金,镇政府回应称那位工作人员是在给别人讲解政策,并非与这位老人对话,但这激起的社会疑虑却是真的,那就是担心某些地方、场所的缴费方式对老人“不友好”。
而无论是前两天备受关注的“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事件,还是更早之前引发争议的“老人因没有手机扫健康码被公交司机拒载”事件,抑或是不时曝出的老人现金付款被拒收、医院取消线下挂号窗口等现象,都将一个现实问题抛在了公众面前——
智能化时代该怎样避免老年人成为被落下的一群人?
虽然“数字难民”的说法有些夸张,但大量老年人成为数字化浪潮下的边缘人群,却是不争事实。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9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60岁及以上的网民占10.3%。简单估算可知,2.5亿年逾60周岁(含60岁)人口中有超过六成不是网民。
这些互联网绝缘人群作为前浪中的前浪,已被贴着“数字原住民”标识的后浪拍在了互联网沙滩上:他们不懂移动支付,不会线上挂号,不知怎么操作健康码,不知怎么在网上购物……有些老人纵然会用即时通讯软件,也是养生帖重度消费者与谣言扩散机。
互联网社会俨然隔开了一道天堑,年轻人在这头,老年人在那头。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可有些老年人被留在了原地,沦为了掉队者。
怎么帮老年人越过数字鸿沟,成了摆在全社会面前的现实课题。
事实上,社会多方对此亦有正视:“技术发展,也该等一等老年人”的呼声,“对老年人的数字扫盲不能忽视”的提醒,早已在坊间泛起。
而从2018年7月起,央行就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拒收人民币现金整治,虽然针对的是侵害民众支付自主权现象,但考虑到老年人是拒收现金“最大受害者”,这也是对他们自主选择支付方式的基本权益的保障。
很多地方层面也将解决该问题纳入了“构筑适老化环境”的视野: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无锡火车站对使用老人机、没有微信、无手机的旅客开辟了无健康码专用通道,后来不少地方见贤思齐。
而北京市为解决部分老人、儿童“无手机、无码亮”导致的“进场难”问题,北京健康宝在原有“他人代查”功能的基础上,11月21日凌晨发布上线了“老幼健康码助查询”功能。
▲当地政府回应。
这些举措,都是辐辏在“助老”议题上的积极作为,值得肯定。但单弦不成音,这仍是零碎化的动作。
在此背景下,国家层面出台的系统性方案,既是为解决现实痛点而生的靶向施策,也体现了系统治理的思路。
针对“无健康码寸步难行”的现象,方案明确,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辅助行程证明等替代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和场所要设立“无健康码通道”等。
针对拒收现金的情况,方案重申,必须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强化支付市场监管,加大对拒收现金等歧视行为的整改整治力度。
既要在智能技术发展的当下为人工服务、线下办事渠道留下空间,也要完善适老化智能产品供给,这是从“供”“需”两侧发力,应老之所呼,解老之所需。
将“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提上日程,还出台专门规定进行台账化梳理、清单化明确,这绝非小题大做:让技术进步的利好惠泽老年人,让老年人不被互联网浪潮给落下,能体现社会人文的温度、文明的水位,不是矫情感喟,而是应有的人文感知与文明认知。
而在“清单明责”后,显然有必要以确责促履责、以督责促尽责、以追责促强责,形成“清单明责+照单履责+按单问责”的责任链路,真正对老年人负责,让他们搭上“数字列车”享受其便利,而不是被其甩在后面。
可以肯定,一个善治的社会图景中,一定不会任由技术进步“抛弃”那些相对弱势者包括老年人,但一定会用“定向”关照与技术普惠,打开他们跟智能化社会的“接口”,为公共生活裹上更充分的人性化底色。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