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同学间小摩擦,家长岂可用拳头搞“降维打击”?|新京报快评
暴力阴影,不只会笼罩在被打孩子头上,有时也会困住自家的孩子。
▲图/新京报网
上海两名小学生打闹引发爸爸约架的闹剧刚过去,9岁男生上课时被女同学家长喊出教室拖拽殴打的消息,再度令人大跌眼镜。
据红星新闻报道,今年5月26日上午,四川宜宾某校三年级学生小遥(化名),被女同学小伊(化名)的母亲王某、外婆罗某琼从三楼教室拖拽至一楼,并采用扇耳光、击打头部的伤害行为对小遥实施暴力,致其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并产生心理阴影。事发后,警方介入处置,根据《治安处罚法》对王某、罗某琼各处以行政拘留十天并处五百元罚款的处罚。
这桩发生在校内的家长施暴事件,起因只是前一天课间休息时,小遥无意中用手肘碰撞到了小伊。小伊被撞痛,告诉了老师,老师则告诉了双方家长,当日双方家长并未就此发生纠纷。第二天家长来校准备带小伊去医院,情绪激动的家长看到了小遥,于是就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一幕。
同学之间的小摩擦,闹到家长出手“报复”,这样的“降维打击”,并非个例。
2016年陕西紫阳县一妈妈替儿子出气,到教室掌掴其6岁同学致流鼻血;同年,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一女孩与舍友发生矛盾,家长到学校帮娃“出头”,殴打了4名女生,被打女生家长闻讯赶来,双方发生冲突,一名家长被打骨折住院;2018年,河南省许昌一位老爸,因为有人踢球碰到儿子就带着司机冲到操场来“摆平”,并因此与多名学生发生肢体冲突……就此看,这次事件也是一只“可以解剖的麻雀”。
舐犊情深。伤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心里。通常情况下,只要不太严重,家长大多会先了解情况,而后通过学校和老师等进行沟通解决。情绪稍微激烈点的,或许会口出怨言、责骂几句。但无论如何,绝不能“用拳头说话”。
孩子之间的小摩擦,本应该由孩子自己面对,解决不了也可以由老师出面调解。家长粗暴干预,既是越俎代庖,也往往适得其反。谨以此事为例:不顾身份与孩子动手的家长自食恶果被行拘;被打的孩子身心受到伤害;而有“熊家长”撑腰的孩子,恐怕更会面临被同学孤立的尴尬处境……一桩小事,因为处理不善,最后造成了“三输”局面,殊为可惜。
这年头,很多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砸重金花大钱,却忽略了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像此事中家长的施暴行为,看似是替孩子出头,可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伤害——凸显了教育的无方,还可能带坏孩子的心智。暴力阴影,不只会笼罩在被打孩子头上,有时也会困住自家的孩子。
说到底,对家长来说,要教育孩子“自己的问题尽量自己妥善解决”,解决不了的找合理路径,而不宜轻易介入,将小问题复杂化。
对于学校而言,也要在这方面不越位也不缺位:既要绷紧反校园暴力的弦,对同学间的矛盾纠纷保持高度关注;也要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更加公正和柔和的方式,耐心化解同学间的小摩擦,不能什么事都转手交给家长去解决。连9岁孩子之间的小矛盾,老师和学校都解决不了,不合适也不应该。
□胡欣红(教师)
责任编辑:赖柳华 SN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