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蓝天救援队今年已参与六十余起山野救援,资深驴友更易出事
每年秋季,也是户外活动最热火朝天的季节,徒步、登山更是成为都市人散心、锻炼的新时尚。然而,由于山中环境复杂,一些登山者安全措施不到位,对周围环境不熟悉等原因,时常有人被困山中。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仅蓝天救援队参与的京郊山野救援就有六十余起。救援人员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实施营救,更不用说救援背后动员的各种社会资源。
山野救援装备最重
走进房山蓝天救援队队部,一张长条会议桌加上占了大半个屋子的救援装备,简直让人无处下脚。墙边有个5米长、3米高的铁架,头盔、绳索、药箱、担架、救生衣、氧气瓶……一箱箱一摞摞的装备,从铁架上一直摆到了记者脚边。装备背后的墙上,则是一层叠一层的锦旗。
房山蓝天救援队最近的一次山野救援,是在今年9月12日,一位62岁的男性驴友攀爬周口店附近的野山时被困。由于山上灌木疯长,一行22人的救援队人手一把砍刀,边开路边呼喊边搜救,用了近一个小时才成功找到了这位驴友。
“这算是最顺利的一次了,但每人也要背负20斤的装备。”队长陈海军顺手抄起一捆成人小拇指粗细的绳索:“来,掂量掂量!”记者接过来,50米长的绳索缠成好几圈,重量得有十多斤。“再试试这个!”陈海军又拿起另一捆比较粗的绳索,记者一只手拎起来都有些费劲儿了,怎么也有二十多斤。
“每次救援都要带上三四种绳索,以应对断崖、山沟等不同地形。还要带上担架、绳索固定器、医疗箱,甚至是保温毯,人均揣上5瓶水是标配,更别提一年四季不离脚的大皮鞋和救援头盔的重量了。”陈海军细数着装备及负重,他说所有救援中,山野救援要带的装备是最重的。
房山地势落差大,山以奇、险著称,这也是吸引不少驴友前来探险的原因之一。山深林密,山道狭窄,环境复杂,救援人员不仅要长时间行走在狭窄的山道中搜索定位,还要背负着各种救援器材,甚至需要抬着担架将受伤后无法自主行动的被困者运送出来,途中可能遇到河道、峭壁、荆棘、树丛等极端地形,难度可想而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房山蓝天救援队今年以来参与救援达50余起;加上延庆、怀柔、平谷、门头沟等地,整个蓝天救援队参与的山野救援已经有60余起。
“资深”驴友更易出事
让人意外的是,据队员们称,出事的大多是“资深”驴友。
穿上运动鞋、带根绳子就敢上山,不了解地形气候就闯无人区……这是许多登山小白的真实写照。然而,被困深山的不一定都是这些缺乏经验的人。蓝天救援队的队员“晓苑漫步”说,他们今年参与救援的50余起被困事件中的90余人,全都是有装备、有经验的驴友。“小白一般不敢乱走,出事的大多是资深驴友,因为大山里的情况复杂多变,一不小心就出不来了!”
谭成是一名有着近20年户外运动经验的探险者,15岁便徒步2100公里行走川藏线,自此爱上了户外运动。20年来,他翻越的山峰无数,直至成为一名领队。但他告诉记者,徒步、登山、翻越需要好的体能和技巧,但这也不意味着一个登山者能征服所有地方。他说自己前些年在穿越四川银厂沟时,仅仅徒步两天便遇到断崖,只得原路返回;时隔两年他再去探险,在翻越热水垭口时遇到雪崩,被从山坡上冲了下来,等他醒来时,50米外便是一处断崖。对于驴友热衷探险却屡屡被困的现象,谭成认为,不能盲目挑战超出自己能力的项目。“户外运动是有门槛的,在国外是一项很系统的运动,凭运气更凭经验,不能抱有一丝侥幸心理!”谭成说。
“晓苑漫步”表示,近些年各区对于山区未开发区域的管理愈加规范,救援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实战经验也在加强,但仍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可以理解一些人的探险精神,但还需保持一定的敬畏之心。”
山野救援困难重重
“人在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我们和被困者仅相隔100米,但就这100米路,我们走了6个小时。”今年8月16日的救援,是延庆蓝天救援队今年以来参与的山野救援中难度最大的一次,一位老人不慎踩空坠崖,虽不能动但意识清醒,通讯畅通,很快被救援队锁定位置,但救援难度还是异常大。
“当时周围一片漆黑,灌木丛生,得重新辟路。这个过程我们遇到了两段峭壁,用了两次绳索垂直输送,才来到老人身边。”
队长田波回忆道,当时这位老人的一条腿还在悬崖边悬着,队员们在狭小的平台上小心翼翼地将他固定在担架上,待天亮后原路返回。“天亮后,眼前的景象更惊人,脚边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脚下是不断活动的浮石,我们只能往前看,一步步挪,还要保持担架平稳。”
等把被困者成功输送下山,队员们才发现自己的胳膊上扎了密密麻麻的小黑刺。“不知道是什么植物,有毒,胳膊红肿还疼,十来天才消下去。”田波说。
无独有偶,今年5月怀柔一名男子爬野山摔下悬崖,怀柔蓝天救援队在茂密的荆棘丛中找到了他。“荆棘丛密密实实,隔5米都看不见人,我们只能用砍刀开路。山枣枝扎手,一场救援下来,大家的脸上身上都被划得一道子一道子的!”队长田会务说,这样的“小伤”在救援中堪称家常便饭。
如今,在房山蓝天救援队队长陈海军的左腹部还能看到一道浅浅的伤口。今年8月9日,一位老人在房山青龙湖镇的野山上走失,陈海军带领20余位队员在夜色中集结。就在陈海军紧张搜救时,他没有注意到一根半米长的荆棘枝从灌木丛中伸了出来。只是一个转身,这根荆棘便划开队服在他左腹部留下了一道5厘米长的伤口。
“当时血就流出来了,但是我也顾不上下山找医疗队,用卫生纸随便擦了擦,那也用了两包才止住血。”对陈海军等蓝天救援队队员来说,这些都只是“小伤”。“近几年队员们越来越专业,每个人都有意识地训练体能、积累技巧,保护自己不受大伤就行!”
自费培训还要为救援“买单”
如今有人登山被困或者失联,人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蓝天救援队,他们既熟悉地形,又有专业设备,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巧,随着一场场营救行动宣布成功,队员们也备受鼓舞。然而,救援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部分费用谁来买单呢?
“培养一名有经验的山野救援队员要用三年的时间,要通过绳索培训、应急通讯系统架设、野外急救、山野户外生存等实际训练项目。”延庆蓝天救援队队长田波说,而这些培训费用都由队员们自己负担。
田波细数着队员们参与培训的情况,一场为期七天的绳索培训需要7000元,还要自费投入装备,人均5000元左右。2017年,队员们参与医疗急救培训,学习美国心脏协会AHA导师课程,每人2500元;为应对水下救援、溺水救援,队员们自费4000元学习潜水课程,自费装备近万元。
2019年队员开始学习无人机技术,2020年4人参与中国航协ASFC无人机驾照培训,人均4500元,人均装备8000元。个人防护装备、通讯装备、服装等个人基础投入也在千元以上。
“有时政府、企业会给予一些帮助,但大部分都是队员自费,尤其是一些专业培训非常必要,是用来保命的!”田波说。
队员们的成本远不止这些。蓝天救援队属于民间组织,队员们都是志愿者,以房山蓝天救援队为例,救援现场大多距离队部40公里以上,队员们驾驶私家车赶赴现场,有的队员为了赶时间还会选择走高速公路。
“今年夏天,十三渡的山上困住了两名驴友,从队部开车过去需要一个半小时,除了油钱和高速费,救援的餐费、装备损耗也都自己负担。”陈海军说。今年8月走失的一位老人,救援队员们花了28天才找到老人的遗体,这个救援过程,人均费用在500元左右。然而,当家属拿出60万元作为酬谢金时,队员们却谢绝了。“我们的救援是提供公益服务,不是为了领赏金。”陈海军说。在以往救援中,他们曾收到过锦旗、感谢信等非经济性质的致谢,他说这已经是对救援人员最大的鼓励。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