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眸十三五喜看新变化⑧|东莞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演出直达市民家门口
■演员在第十八届东莞“粤剧黄金周”上表演节目记者郑志波摄
东莞“文化惠民”工程的规模庞大,其中每年有“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下基层、进企业活动。市文化馆的资深群文骨干连国栋从2007年就开始接触东莞文化惠民演出,每年要负责或参与上百场活动,用双脚几乎丈量了东莞的每一块土地。
连国栋见证了东莞市民文娱生活的巨变,尤其过去5年来,全市对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各类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演出丰富多彩,直接送到各个社区、企业、工厂、校园等,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
品牌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五年,市文联、市文化馆、莞城文化周末办公室、玉兰大剧院等文化单位积极拓展活动,打造东莞文化四季、东莞文化年历、“文化周末剧场”、“畅游东莞·四季如歌”、“同饮一江水”打工者歌唱大赛、草坪音乐会、产业工人新春歌会等大量活动品牌,策划举办流行音乐节、森林诗歌节、音乐剧节等,丰富市民文娱生活,提高市民幸福感。
其中,市文联持续开展“到人民中去”“东莞好”“全民尚艺”三大品牌文艺活动,为广大艺术家走进人民、走进基层搭起了互动桥梁。市文化馆一方面推行总分馆制,一方面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同时启动“云上文化馆”,打造文化四季、市民大舞台等文化品牌。其中,2019年实施的全年惠民育民活动清单中,仅是市文化馆一家一年就有1300多场文化活动服务,让市民可以便捷地参与各项文化活动。
这些品牌活动实行市、镇、行业、企业多点联动,将文艺志愿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为基层市民送出书画、音乐、舞蹈、影视、粤剧等系列展演展播等,深受百姓喜爱欢迎。
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过去五年,东莞持续繁荣文艺创作,带动文艺作品展演进基层,接受人民检验。在文艺精品创作上,东莞先后出台《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扶持暂行办法》《东莞市文化名家工作室扶持暂行办法》等扶持政策;组建东莞(塘厦)打工歌曲创作基地、东莞(东城)保利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等文艺创作基地;大力实施“东莞文艺名家推广计划”,培育和推广了一批德艺双馨的本土文艺名家;成功举办六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文艺精品创演持续繁荣,推动创作曲艺作品《羊续悬鱼》、原创歌曲《阿爸的草原》、音乐剧《啊!鼓岭》、粤剧《浴火凤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和群星奖、金钟奖等重大奖项。
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相关作品在全市展演。如2019年曾代表广东出征“群星奖”决赛的东莞音乐《幸福的哭嫁》于2017年完成歌曲初稿后,先后参与东莞市文化馆开展的文化惠民千场演出、东莞市文化精品展演活动、市文联开展的“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项目,深入基层演出56场,不仅受到社会群众及专业人士的好评,也在舞台演出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看电影成普遍的文化需求
5.96亿元、7.54亿元、8.09亿元、8.42亿元,从2016年到2019年,东莞票房“步步高”,一直稳居广东省第三的位置,是全国排名前15名的唯一的地级市。东莞电影市场非常活跃,是广东省的重要票仓之一,每年有许多的明星跑到东莞来路演,许多电影非常重视在东莞的提前点映。
记者从东莞市电影行业协会获悉,目前东莞全市有146家影院,比2016年增加了48家,屏幕数800多块,比2016年多了200多块,早已实现东莞全市影院的全覆盖。此外,在东莞,每年会有近万场免费公益电影走进各个社区、农村、工厂等公共场所,不仅将影视作品送到市民家门口,更是培育了一大批影迷。
今年国庆期间,在疫情影响下,东莞在只有130多家影院营业的情况下,票房拿出了达6000万元的成绩。“这算是东莞史上最好的国庆档了。”东莞市电影行业协会工作人员赵义说,“东莞国庆票房预估在全省应该排第三,在全国应该排15名之内。”
过去5年来,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不遗余力地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培育了市民的文化需求。随着文化建设和市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市民文化消费也发生了转型,让看电影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需求和休闲方式。
紧扣时代脉搏
传统曲艺越来越接地气
9月底,第十八届东莞“粤剧黄金周”圆满落幕,但一系列下基层巡演将持续到10月份。作为传统的曲艺品类,粤剧粤曲在过去5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也丰富了市民的文娱生活。
记者从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获悉,过去5年,东莞扶持业余粤剧团队和粤剧曲艺创作,不断擦亮“粤剧黄金周”“粤韵金声”“粤唱粤好”活动品牌,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促进东莞本土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
五年来,“粤剧黄金周”品牌活动创新不断,亮点频出。今年的“粤剧黄金周”,在剧目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讴歌湾区建设”,选演了一批能反映东莞城市发展变化、现代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以及原创抗疫作品。在舞台美术上,搭配LED屏舞台背景呈现,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情景交融的艺术观感。同时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全程直播,让更多的粤剧爱好者通过手机平台等方式观赏到活动的全过程。此外,该品牌活动还“强化文化传承,培育后浪新秀”,少儿粤剧专场更是一个新亮点。
记者沈汉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