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如何从“人”到“媛”
如果说劳动和制造工具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关键的话,不妨把社交比喻为“从人到媛”的转变。“人设”可以切换,可以经营,但是夜深人静时,你又该如何面对一个真实的自我?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证实所谓的上海“拼团名媛”的真实性。一家被提及的“拼单”豪华酒店回应,入住酒店要人脸识别,不存在拼团订购多人入住的情况。想来,40个美女拼团订一个房间挨个进去拍照,不太可能发生。
微信群的名字可以随便改,我昨天就看到一个“xx名媛”的群,显示一些女孩的头像。据我所知,这个群只是一种戏谑而已。一些公号开始揭发“拼团名媛”背后的产业链,意思是指组这样的团,其实是一门生意。这或许有可能,但不太可能是大生意,除非你成为拼多多那样的模式创新。
说那些“拼团名媛”可能并不是真实的,意思是说40个人一起拼豪华酒店拍照,几个人拼一双名牌丝袜,可能是一种夸张的新媒体营销。但是,如果我们把“拼团名媛”理解成一种新的现象,它一定是存在的:制造一个高于现实的“自我”,在朋友圈里发布,除了吸引大家的点赞外,还能营造一种成功的形象,或者吸引一些“成功人士”的眼球,进而提升自己的社交圈。
↑微信群聊天记录截图。
这样的描述,其实符合很多人的“人设”。区别只在于,很多人并没有那么极端,要好多个人一起拼团租高端道具去“装”而已。
“拼团名媛”背后是一种新的“理念”:社交创造价值,你如果能接触很多成功人士的话,可以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这样的场景,存在于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中。都市里充斥着大量陌生人,人越多的地方,机会就越多,人必须在陌生的位置中,重新建构自己的形象,找到自己的位置。
人需要社交,需要展示一个“公共形象”,这个形象是和夜深人静时那个自我有巨大出入的。用流行的概念来讲,就是“人设”。十七、十八世纪的巴黎,那些启蒙思想家,在咖啡馆和沙龙中社交,寻求自己的机会。你满腹经纶,有惊世骇俗的思想,但是你可能需要一个有钱人来帮你出版。
这两年的创业热潮中,在很多咖啡馆里,都能听到邻桌在大声谈论项目,动辄几百万。那些人回到自己的出租房,可能也会沉默。他们在社交场所努力表现,和“拼团名媛”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或许他们更接近投资和钱,但是彼此的本质都差不太多:先创造一个“故事”,再想办法把故事编成现实。
“名媛”这个词让人感到怪异,因为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都还比较朴实。名媛不一定是“有名的女人”,比如在上海,作家王安忆非常有名,但是大家不会称她“名媛”。“名媛”这个词更像在讽刺“交际花”,是社交的产物。
如果说劳动和制造工具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关键的话,不妨把社交比喻为“从人到媛”的转变。我们应该看到,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即便是在纽约、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社交生活仍然不具备普遍性,只有一些行业,如影视、文化、金融、时尚等高度依赖社交。但是,到了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突然进入了一种新的社交场域。
人们对“拼团名媛”的反感,很大程度上是这种行为过了。这种厌恶,隐含了一种更合理的诉求:社交要量力而行。
或许“拼团名媛”只是聪明的自媒体创作者虚构出来的极端场景,但它的土壤却是无比真实的。对社交媒体时代的人来讲,值得反思的是,要弄清楚自己“真实的自我”和这种“虚构自我”的差异。“人设”可以切换,可以经营,但是夜深人静时,你又该如何面对一个真实的自我?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米塘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