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怎么避免下一个“杀子骗保”式的悲剧?
只有突破“大病只能靠亲人帮扶”的路径依赖,才能避免亲人的态度成为重症患者唯一的“救命稻草”。如何对杨某发定罪论罚是一个法律问题,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话题。
9月29日,“男子为骗保将智障儿子推入海中”事件引发关注。据办案民警介绍,杨某发为骗取保险金,伙同亲戚李某贵,将有智力障碍的儿子杨某科带到海南海口市一码头处,再将其推入海中,制造成意外坠海失踪的样子。目前,杨某发、李某贵已全部到案。
↑截自澎湃视频。
“他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杨某发为儿子38年人生所下的结论,理由是“儿子出生38年没做一天事,跟父母甚至爷爷打架,生了3个孩子奶粉钱也没有,拖累家庭负债80万”。面对镜头,杨某发似乎心如止水,仿佛在讲述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这份冷漠与淡然,很难说是临时起意。据报道,早在2019年,杨某发就为儿子购买了相关保险。就在杨某发被抓后,他仍在关心是否能拿到保险金。
杨某发用38年时间抚养儿子,但却一把将儿子推下大海,同时将整个家庭推入了深渊。这是一个令人心悸的人间悲剧,因为杨某发的供述,金钱再次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有网友引用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台词表示: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这个病无药可医。支撑这种判断的依据有无数种,杨某发的经历既不是第一个,也很难会成为最后一个。当杨某发为“家庭负债80万”耿耿于怀的时候,“杀子骗保”也就有了额外一层深意:止损回本。
世上的喜剧大多无关金钱,但在太多悲剧中,我们却总能看到金钱的影子。与其说这是“穷病”,不如说是因为贫穷,往往会削弱个人乃至家庭对风险的抵抗力。对于那些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家庭成员身染重病不仅意味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意味着亲情陷入巨大考验。不离不弃、同舟共济令人肃然起敬,遗弃亲人甚至反目成仇让人唏嘘不已,而无论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应对,总不免令人看到悲剧的影子。杨某发当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除此之外,尤需追问的问题是,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穷不是“病”,但并非每个人都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强品质,更为重要的是,不是每个为穷所困的人,都有意愿和能力肩负起亲人的未来。此次事件有一个细节,杨某发的儿子虽然没有自理能力,但却有3个孩子,抚养孩子的责任更多落在了杨某发身上,这或许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围绕杨某发的儿子是否应该娶妻生子,网上也出现了不同讨论。其实,即便存在智力障碍,杨某发的儿子依然拥有一切正当的人生权利,关键在于,智障儿子的人生是否只能全部绑缚在父母家人的身上?
尽管“杀子骗保”,杨某发依然被不少网友看作“一个可怜的人”。事实上,杨某发的儿子何尝不是“一个更可怜的人”?他的可怜之处在于,不仅无法如正常人一般生活,甚至无法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杨某发的行为令人不寒而栗,他儿子的命运同样发人深省——审视此次悲剧,不应止于对亲情冷漠的谴责,类似悲剧时有发生的现实背景中,建立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势在必行。
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9类社会救助对象,即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受灾人员、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家庭或者人员、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费用的人员,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特殊困难家庭或者人员。对于身染疾病的弱势群体来说,制度层面的救助才真正持久有力,相比之下,亲人的私力救济不仅步履维艰,而且也很容易因此选择放弃。
只有突破“大病只能靠亲人帮扶”的路径依赖,才能避免亲人的态度成为重症患者唯一的“救命稻草”。如何对杨某发定罪论罚是一个法律问题,如何避免下一个杨某发,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话题。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赵志疆
责任编辑:祝加贝 SN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