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缤纷多彩绘小康④|何达权:风雨不改,一块银幕坚守33载
■电影放映员何达权33年放映电影过万场记者蓝业佐摄
夜幕降临,石碣镇刘屋村文化广场开始热闹起来,55岁的何达权熟练地挂好银幕、支好放映机、装好音响、摆好小凳子……放映准备工作完成后,他静候着观众入场。晚上7点一到,电影准时放映,直至曲终人散。在光与影中,这位电影放映员已走过33个年头,他的脚步遍及石碣及周边镇街,亲眼见证了东莞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露天观影的人不断减少。尽管如此,何达权依然坚守着他的事业。他表示,哪怕只剩下一点“人气”,只有寥寥几名观众,他也会坚持放下去,用光影照耀乡村文化传播之路,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情缘:
从小爱看电影终成放映员
“权叔,今晚放啥电影?”“老陈,有科教片《用眼健康》、影片《半条被子》《乙未之风雨摧城》吗?”何达权一边架设机器,一边回答影友的问题。
这样的一幕,何达权每天都重复做着,风雨不改。33年前,他骑着摩托车,带着胶片放映机,一路走村串乡;现在,他改用了小面包车,载着数字放映设备,依然如故。
“没想到自己能当上电影放映员。”1987年,20岁出头的何达权机缘巧合下,成为石碣镇农村流动电影放映队队员,从此成为他坚守至今的事业。而要追溯他跟电影的情缘,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能看一场露天电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只要听到哪个村要放电影,何达权不管多远都要跑去看。“当时,我就曾梦想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那样就能免费看许多电影了!”何达权打趣地说。
当了放映员,何达权就发现放映电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农村电力不足,有时放映一场电影,发电机、放映机、大喇叭、影片、银幕等,加起来好几百斤,来来回回搬运……
90年代中期,何达权不仅要在镇里放映电影,还经常被派往市内其他镇街。他下午从石碣出发,放完电影回到家已经是深夜12点。考虑路程问题,他换了辆小货车,每天开车穿梭在村巷小道,把一场场电影送到村民家门口。
到了2000年后,农村电影放映受到电视、电脑网络等多元化娱乐设施的冲击,进入了低潮期。许多放映员“弃影归田”或“弃影从商”。亲戚朋友也劝何达权别干了,建议他外出打工。可他放不下电影放映工作,更担心别人不愿意接手这个工作。多年过去后,再苦再难,何达权仍旧坚持了下来。“就是喜爱这个事业,不能用钱来衡量。”何达权说。
时至今日,每当夜色来临,镇里的村头、工厂的空地及公园广场等地,银幕挂起后,看着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前来,围坐观看电影,何达权心中总是充满欣慰。
更迭:
从胶片机到数字放映机
时代在变化,电影放映媒介在更迭,放映技术也不断进步。何达权亲历了从16毫米到35毫米胶片机,再到数字化电影放映机,从黑白、彩色再到高清画面……他见证着农村电影放映事业的变迁,感受到“光影”丰富老百姓文娱生活的强大力量。
其实,电影放映不仅是体力活,还是一门技术活。“这是一项知识面很广的工作,它包括光学、机械运作原理,还得懂无线电知识。”何达权说,以前用的16毫米胶片放映机,中途还需更换胶片,起初几场电影放得胆战心惊,曾经遇到换片不及时,银幕一片空白,现场一片黑压压,甚是尴尬。
不过,何达权的工作热情丝毫没有降低,他晚上放电影,白天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到了2000年,放映设备换成了35毫米放映机,放映设备开始微型化,电影质量得到很大提升,吸引更多人前来观看。“那时,每场次都坐满观众,多则数千人,少则也有几百人。”何达权说。
从2005年开始,“财政买单,送电影下乡”在全国推行,国家开始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2010年,何达权第一次接触到数字放映机,体积小,画质更清晰,音效更不用说。
如今,何达权时常来到他的储物房,给16毫米和35毫米的胶片机做检查,拿出来擦拭、摆弄。仅用几分钟,他就能熟练地把机器装好,接上电源,转片轮带着胶片转动,镜头照射出跳动的画面,霎时间,似乎回到了昔日露天看电影的盛况。何达权说,这是自己的“老搭档”,感情特别深,这也是自己33年放电影的最好见证。
坚守:
33年来放映电影过万场
投影仪、数字放映机、银幕、小矮凳、温馨提示牌……9月4日傍晚,何达权像往常一样,从家里把放映设备搬到小面包车。晚上6点半前,他到达刘屋村文化广场的放映点,忙碌着布置工作。
拉幕布、接电源、调试数字放映机,不一会儿,一个露天电影放映场布置妥当。随后,他开始播放公益广告,说“这是暖场必备”。
这时,在广场休闲的人们陆续来到放映点静候开场。何达权翻看了手机,打开一张公益电影安排表,按计划,当晚要放映《糖尿病的预防》《合约男女》《绝招》三部片。何达权说,电影安排表按一个月制订,每天播放哪部电影按表执行,不能随意改动,市民可以在“精彩石碣”等官方公众号查阅到当月的公益电影安排表。
放电影如同赶圩场,错过了时间,就错过了最好的放映时段。为了信守承诺,不论寒风刺骨,还是酷暑难当,电影都按约定7点准时放映。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从年初起就被叫停,8月中旬才逐步恢复,按照放映计划,何达权要在12月10日完成169场电影放映任务。
“若不是疫情,原本今年我要放三四百场电影。”何达权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围在一起看露天电影的群众多了不少,电影里融汇了各种文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大家看电影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掌声,那种和谐气氛,那种文化氛围很好”。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7年成为放映员,至今何达权为群众免费放映电影超万场,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
晚8点许,手机的铃声响起,何达权知道小孙子又来“监工”了。“爷爷,你在哪儿放电影啦?不要偷懒哦!”“爷爷没有偷懒,你早点洗完澡去睡觉……”几乎每个夜晚,孙子都会跟他视频聊天,聊上几句后,爷孙俩笑开了花。
33年来,即使何达权看到过一幕幕欢乐的画面,但一个人坚守在寂寞阵地,总会有失落的时候。为了这份事业,何达权失去许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他告诉记者,做这个行业的人根本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家人,结婚20多年,只跟妻子去过一次香港探亲,“希望今年完成放映任务后,能跟老婆一起旅行”。
一位放映员,一台放映机,带去几多欢乐,几多感动……不少像何达权这样,坚守在各自行业的人,他们默默地奉献和付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记者袁健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