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桥中房”补偿协商仍在继续,街道称十年间至少提供三处房源

日期:08-15
广州补偿协商

原标题:广州“桥中房”补偿协商仍在继续,街道称十年间至少提供三处房源

广州市海珠区珠江与马涌交汇处附近,开通不久的海珠涌大桥被一间老旧砖瓦房抢了风头。许多市民特意来到房前围观、拍照,有人甚至敲窗向房主喊话。

砖瓦房位于大桥南段道路正中,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从上空俯瞰,桥面像被撕开了一道口子,房子嵌在中间,有网友将其戏称为“海珠之眼”。

航拍海珠涌大桥桥中的拆迁滞留户,网友戏称其“海珠之眼”。图片/新京报拍客

航拍海珠涌大桥桥中的拆迁滞留户,网友戏称其“海珠之眼”。图片/新京报拍客

8月8日,砖瓦房屋主梁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海珠涌大桥拆迁始于2010年,自家之所以没有搬迁,是因为对政府提供的房源不满。

梁女士称,2010年至今,其所在的龙凤街道、海珠区住建局先后提供过3处房源,她和家人去看过其中的2处,都感觉不合适。

对此,龙凤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刘天俊(化名)表示,住建部门对梁女士拆迁补偿问题的处理并无不妥。他说这10年来,他们一直与梁家保持沟通。

据南方日报报道,海珠区住建局回应此事称,征拆启动以来,相关部门及街道一直与业主协商沟通,并提供了货币补偿、置换房源等多种补偿方式,但没能达成共识。

8月9日,梁女士称龙凤街道办已再次与她联系,双方或将继续协商拆迁问题。

三代五口居住于此,白天屋里也要开灯

海珠涌大桥位于海珠区西北部,距离该区地价最高的路段只有几公里。

梁女士家的砖瓦房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据广州日报2010年报道,房屋实际产权面积约30平方米。那是一栋红砖结构的建筑,楼层挑高三四米,内设阁楼,有自来水和独立卫生间,外墙抹着灰色水泥,贴着“海傍外街22号”的门牌。与一周前通车的海珠涌大桥相比,房子更显老旧。

梁女士说,从祖父那辈起,自家就在这里定居,桥下的房子是父亲40多年前修建的。目前,梁父已经过世,梁女士和母亲、弟弟一家三口共5人住在这里。

梁女士回忆,2018年至2020年海珠涌大桥施工时噪声不断,从早上六七点持续到晚上十一二点。只有2019年春节和今年疫情期间,施工噪音才短暂停歇。房子墙壁、地面被震出不少裂缝,起重机还会吊着钢筋从房子上空经过。因为怕母亲出事,梁女士辞掉工作在家照顾了两年。

好在施工期间,梁家水电供应正常,只在今年6月因地下水管改道停了半天水。

8月8日,梁女士蹲在自家房前。新京报记者张惠兰摄

8月8日,梁女士蹲在自家房前。新京报记者张惠兰摄

大桥竣工后,除了行经车辆带来少量噪音,一家人的生活基本恢复正常。但从四面八方赶来围观“网红”砖瓦房的市民,又为梁家带来新的困扰。

据南方日报报道,围观者议论纷纷,有不少猜测和传言。有人称房主索要400万拆迁补偿款,但没和相关部门谈拢;有人称政府给1000多万房主都不搬,“太贪心了!”

但也有人力挺梁女士。8月9日,新京报记者在通往梁女士家的巷口见到一对从东莞赶来的老夫妇。他们从下午等到晚上,只为当面表示对梁女士的支持。

8月10日,有市民专程赶到海珠涌大桥附近,一睹“海珠之眼”真容。新京报记者张惠兰摄

8月10日,有市民专程赶到海珠涌大桥附近,一睹“海珠之眼”真容。新京报记者张惠兰摄

由于围观者众,从8月4日起,梁女士和母亲、侄子就没再出门,吃的是几天前囤的饭菜。她和家人还用报纸、纸板等封住了窗户,白天屋里也要开灯。

为防止围观者窥视,梁女士家在窗户上贴了报纸。新京报记者张惠兰摄

为防止围观者窥视,梁女士家在窗户上贴了报纸。新京报记者张惠兰摄

“前天晚上(8月6日)8点多还有人来敲门,搞得我妈立刻心脏(不适)跌倒。所以昨天早上我就找了媒体,说希望有关部门解决这个问题。”梁女士说。

8月7日晚,新京报记者看到有工程队在尚未竣工的人行道周围增设挡板,防止市民进入桥底围观。8月8日上午,唯一一条通往梁女士家的巷子由龙凤街道办事处派人驻守,巷口铁门上锁,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向梁女士及家人提供了几把钥匙。

自那之后,前来围观的市民只能站在七八米外的人行道上探头张望。但一米多高的水泥实心围栏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围栏上还放置了一圈盆栽。

梁女士说,再过几天,她的侄子就要开学了。为了不让孩子受到影响,弟弟一家三口将搬到一位朋友家的闲置房中暂住。

大桥人行道由3米缩至1米,工期延长至少半年

据羊城晚报报道,海珠涌大桥全长400米,双向4车道,于2018年10月正式施工,历经664天建成通车。大桥连接起河涌两侧已建成的环岛路段,能有效缓解工业大道、洪德路的交通压力,改善沿线居民出行条件。

此前,海珠区住建局曾在南方日报等媒体上对此事公开回应,称在确保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海珠涌大桥建设绕开了梁女士家所在的征拆节点,并在桥下保留了出入通道,实现了桥梁的正常开通。

8月12日,海珠涌大桥设计方、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桥梁所副所长欧健,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2019年初大桥设计方案调整的过程。欧健说,大桥西侧是珠江、东侧有不少民房,“两边受限”。为了绕开拆迁滞留户,他们和海珠区住建局讨论了一两个月,最终决定让车道分岔。

欧健称,这一方案直接改变了大桥南段的引道(桥梁两端与道路连接的路段)形态。

在原本的设计方案中,南段引道设计了阶梯,上可通到桥面,下可抵达江边步行道。但为了绕开梁女士家的房屋,桥面宽度扩张,原本建造阶梯的位置没有了。行人要想上桥,只能走到引道的最边缘。

另外,人行道的设计宽度原本为3米,实际施工时也被缩窄到1米左右。

为绕开梁女士家,海珠涌大桥南段引道的人行道被缩窄到1米左右。新京报记者张惠兰摄

为绕开梁女士家,海珠涌大桥南段引道的人行道被缩窄到1米左右。新京报记者张惠兰摄

此外,梁家房屋两侧的大桥路基结构也发生改变。“原来是左边一堵墙,右边一堵墙,中间填土做路基就可以了。现在为了避开房子,我们不仅在大桥左右各做了一堵墙,还在房子两侧也各做了一堵墙,就等于有四堵墙。”欧健说。

因为这些改变,海珠涌大桥不仅增加了造价,还拖长了工期。欧健说,如果按照原来的方案,竣工时间可以提早半年到9个月。“而且施工时,工人还要注意不损坏滞留户房屋的结构,尽量不在晚上施工,避免影响他们休息。”

三个房源、两次看房,未能达成一致

据海珠区住建局前述回应,2010年海珠涌大桥征拆工作启动以来,相关部门及街道一直与业主协商沟通,并提供货币补偿、置换房源等多种补偿方式,未能达成共识。

与外界所传的梁家索要多套房屋补偿不同,梁女士说,她家“一直以来都是(要求)一套房子而已”。她说2010年至今,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带她或家人看过两次房源,但因为对房源位置、格局不满,双方始终没能达成补偿协议。

梁女士说第一次看房是2010年9月,房源是海珠区革新路的凤安花园小区。公开信息显示,该小区建成于1998年,距离梁家目前居住的海傍外街步行距离约0.5公里。

梁女士回忆,当时她和弟弟、弟妹抱着三岁的侄子去看房,才走到楼下,侄子就哭闹起来,“说我宁愿回家也不住这里”。等上楼进门一看,格局“三尖八角”(棱角多,凹凸分明),在广东,这是房子的大忌,他们当场就和街道办的人说不合适。

对此,龙凤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刘天俊表示,10年前,梁女士家看的凤安花园小区的房子面积约90平方米。

刘天俊记得,梁家当时提出想要金碧湾、天鹅湾的置换房,面积要求为120平方米。公开信息显示,金碧湾、天鹅湾也位于海珠区革新路,分别建成于2005年、2006年,距离海傍外街0.5公里、1公里,但均为临江楼盘。目前,这两处楼盘房屋均价比附近其他小区高出近1万元。

刘天俊说,对于梁家的要求,区住建局认为无法满足,征拆谈判也因此搁置。

对于刘天俊的说法,梁女士说她是今年才向街道提出想要金碧湾的房子,对面积并没有提出要求,也从未提到天鹅湾。

在梁女士的印象里,第二次看房是今年6月。当时,区住建局带梁家到宝岗大道恒龙苑小区看了一处二手房,房龄二十多年,房内有居住痕迹。梁女士说,那处房子采光差,又对着医院太平间,“我肯定不喜欢”。

据刘天俊了解,恒龙苑位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附近,小区内有一栋高层建筑、一栋低层建筑,梁女士家查看的房源在高层建筑内。但房子楼上楼下均有住户,“没(她说的)那么夸张。”

8月11日,新京报记者来到恒龙苑小区,发现高层建筑内的房屋有东南西北四个朝向;其中,朝北方向的房屋正对红十字会医院的太平间,与其仅一墙之隔。但刘天俊及梁女士均未告知,他们查看的房源属于哪个朝向。

刘天俊还称,除上述两次看房经历外,区住建局还在2018年向梁家提供过一次房源。那是新港中路纵横公寓内的两套房屋,总面积120平方米,“楼层任挑,坐向任挑”。公开信息显示,该小区距海傍外街约9公里,临近地铁赤岗站。

对此,梁女士表示,2018年街道确实向他们提供过这处房源,但因为距离太远,她的侄子转学不便,母亲回来就医也不方便。她还说,政府提供的这两套公寓是40年产权,因为这些原因,家人没去看房就拒绝了。

公开信息显示,纵横公寓存在两种产权的住宅,普通住宅产权为70年,商业产权为40年。8月13日,记者就公寓产权一事向刘天俊求证,刘表示“不知道”。

“讲了几天,后来再问他们的时候说不看了,不要了。”刘天俊回忆,“他们就说反正是想要这边(附近房源)”。

协商仍在继续

据海珠区住建局前述回应,海珠涌大桥是海珠区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之一,征拆工作共涉及相关单位7家、私人房屋47户。截至2019年9月,除梁女士家外,所有单位、住户均已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共征拆房屋9050平方米,征收土地4230平方米。

海傍外街附近多户居民回忆,2010年征拆前,片区内的民房分布错落,多户民房占地面积几十平方米,房龄数十年;房主多是附近工厂的老工人,或早年在江边建棚、以船为生的“水上人家”。

与梁女士家相熟的邻居陈泰(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梁女士的父亲原是附近太古仓的码头工人,母亲婚后在附近做泥水工,生活并不富裕。梁女士说,弟弟、弟媳都是打零工的,回家照顾母亲前,她也是“东打打西打打”,没有固定工作。

8月8日,梁女士在家门口接受采访。新京报记者张惠兰摄

8月8日,梁女士在家门口接受采访。新京报记者张惠兰摄

陈泰记得,2010年征拆启动后,附近拆迁户陆续搬走,除梁女士家外,最后一户大约在两年前搬离。

依据2001年《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拆迁补偿方式既可以是货币补偿,也可以是房屋产权调换。据陈泰了解,有些拆迁户的补偿方式为房屋置换;有些人家没要房子,领取了拆迁补偿款。

“赔偿房子一赔二,(置换房源面积)比(拆迁房屋)占地面积起码多一半了。有些兄弟姐妹多的就要现金,一般70万元左右,10年前可以买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陈泰说。

但梁女士称,相关部门未提供货币补偿这一选项,“就(只)给我房子看”。

8月10日,新京报记者来到海珠区住建局,希望了解海珠涌大桥征拆工作详情及梁女士家的补偿谈判经过。海珠区住建局接待人员及更新计划科工作人员婉拒了采访,称相关信息会由海珠区区委宣传部统一发布。

8月14日,梁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龙凤街道曾在8月9日重新与自家接洽,希望再次商讨拆迁补偿问题;14日上午,街道派人来家继续协商,尚未提供具体房源。

对此,刘天俊于8月11日表示,龙凤街道办、住建局一直在就拆迁补偿问题与梁女士家沟通。

事到如今,刘天俊认为区住建局对梁女士家的拆迁补偿处理并无不妥。“第一,她(梁女士)说宁可住在这里,她喜欢或者愿意这样做。第二,我们已经(和她家)保持联系。第三,假如我们满足她的一些过分的要求,那对另外那四十几户公平吗?”

新京报记者张惠兰实习生杜佳冰吴晓旋

责任编辑:刘光博

十一放假大学生能不能离校出行? 媒体现场探访:北京新发地市场升级改造后复市在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