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江江豚拟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江豚“e波”云上过两岁生日。
记者高宝燕通讯员邓晓君摄
武汉晚报讯(记者高宝燕通讯员孙慧)6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长江江豚等拟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就此我们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研究员。他说,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物种,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与之相连的洞庭湖、鄱阳湖。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并且呈加速下降趋势。
201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将长江江豚作为亚种列入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并且将其濒危等级定为“极度濒危”,受威胁程度仅次于野外灭绝。
长江江豚濒危程度远超大熊猫,从长江江豚濒危过程可以看出,其种群下降速度很快,1984年至1991年,长江江豚总数量估算约2700头;2006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果显示,长江干流以及两大通江湖泊中约有长江江豚1800头,其中干流1200头,洞庭湖150头,鄱阳湖450头;2012年,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1012头。2006年至2012年,整个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下降了近50%,呈现加速下降,尤其是干流水域种群下降显著,年均下降速率达13.7%。
长江江豚的生存和繁衍受到多种形式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繁忙的水上交通,导致江豚直接伤亡和降低栖息地质量、缩小栖息地空间;过度及非法渔业活动导致江豚饵料短缺和遭受到直接伤害;水质污染导致江豚直接中毒死亡、有毒有害物质积累及影响健康和繁育;涉水工程设施建设导致江豚移动阻隔、栖息地环境改变、鱼类资源减少等。这些致危因素导致长江江豚死亡率,尤其是幼豚死亡率提高,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加重,有效栖息空间减小、质量下降,长江江豚自然群体规模变小和被长期隔离,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等,最终极可能导致种群灭绝。
目前,长江大保护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长江中下游沿线港口码头规范化整治、航道和河道工程中重点考虑了江豚及栖息地的保护,主管部门打击了非法渔业活动和延长禁渔期,同时,社会组织参与公众宣教和保护江豚活动热情高涨,保护区管理部门加大了所涉及江段的监测和管理。
此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拟将长江江豚等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体现长江江豚具有独特的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以及广泛且重要的保护价值。对长江江豚的濒危等级提升不仅加强了对江豚的保护,还提升了公众和学术界及各级政府对该物种的关注度、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相关的科考和研究保护行为、对相关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加大、还有助于确立保护优先及缓解长江开发和物种保护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