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⑨|感知先贤故里,传承东莞文脉

日期:06-04
容庚人文

原标题: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⑨|感知先贤故里,传承东莞文脉

“莞籍坪石先生”,曾经生活在莞邑大地的学者大家,他们往昔的生活轨迹,至今依然可以,并且值得用心追寻——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⑨|感知先贤故里,传承东莞文脉

■虎门逆水流龟堡外景

走在古老的街道、村落,触摸着古祠堂的斑驳建筑,凝视郁郁葱葱的古老树木,回望时光潮汐,这些学富五车、悉心育人的先贤,留下的足迹并不难发掘。老建筑还留存着过去的面貌,长巷里还回响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

“莞籍坪石先生”,在东莞历史上无疑值得详加探究。从这里出发,他们通过知识,在那个特别年代耕耘育人、著书立说,光阴走远,站在他们最初原形的地方,你感受到了什么?

容氏故居旨亭街找寻容肇祖足迹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⑨|感知先贤故里,传承东莞文脉

莞城中兴路至大西路,是一片古老的街区,历史文化印迹厚重。漫步于此,就像一下子回到历史,这里是东莞古城的商贸区,明朝中后期依东江水运逐渐形成,是构成东莞古城的重要部分,也是“滨水而兴”的见证。

穿过王屋街,古色古香的街道,两边的铺子,让人忍不住放缓脚步。花灯、美食、骑楼,时光在这里沉淀。

沿着这条街,一直走到尽头,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容庚故居。

莞城旨亭街8巷2、4、6号,一座三进“三间两廊”式东莞清代民居,容庚、容肇祖、容媛兄妹均出生于此。三位文人的孩提时代,在这里度过,完成最初的书香启蒙。

走入容庚故居,除了这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的诸多成就,容肇祖的经历也是重要组成,这位“莞籍坪石先生”,在1941年12月几经周折去到坪石,第三次任教中山大学,作为文学院教授,也在法学院兼课,曾主讲《管子书中的经济思想》等课程。坪石时期中山大学,出版了包括《唐贞元册南诏便袁滋题名拓本跋》在内的容肇祖诸多著作。

容庚故居,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较高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历史价值、建筑价值也十分显著。这座老屋子,可谓这一门东莞重要文化名人的记忆原点,人们在这里驻足流连、感慨怀思。

流连这片街区,还可以看到留存着记忆的东方红照相馆,可以看看称之“天目”的骑楼山花顶上的圆孔,可以寻味莞城的传统小吃,还有那间儿时难忘的文具店,何尝不是居民们的青春记忆?

逆水流龟堡碧水古屋品读郑师许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⑨|感知先贤故里,传承东莞文脉

虎门白沙社区,是“莞籍坪石先生”郑师许的祖籍地。未来在这里的逆水流龟堡,将要兴建一座郑师许先生的专题书室。

作为文史大家的郑师许,一生著作卷帙浩繁,涉猎极广,在坪石时期,郑师许开设中国边疆史等课程,同时写下《中国边疆史》《中国边疆史纲要》等著作。

逆水流龟堡,是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四面环水,巷道纵横,四四方方宛若一座城堡。俯瞰,这里好像一只逆水而行的“龟”,因此得名“逆水流龟堡”。

今天的逆水流龟堡,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从“乌龟的尾巴”处方可步行入村。古村落的房屋保存完整,大部分已经修缮,巷道干净整齐,排水沟有水汩汩流过。古村的四个角落设有碉楼,走在巷道里,光影从上方折射下来,打在斑驳的墙上,极具意境。老房的门楣,可以清晰看到古老建材的雕琢,仿佛时光在这里停滞,静谧无声。

古村四周,围着一池碧水,让人想起“一水护田将绿绕”的景致。据说这水曾经是活水,可惜现在已没了源头,但依然翠绿柔波。在古村的一侧,有着一棵200多岁的古榕树,以及两棵上百年的蒲桃树。枝丫恣意丰茂,树枝覆盖在绿波之上。站在树下,清凉顿生。浓浓的绿荫遮住了外面的阳光,似乎也挡住了流淌的时光,一切都在这大树的枝丫下,放缓进程,让时间停滞。

郑师许先生的专题书室选址在此,似乎再也合适不过,去除浮躁,安静地翻阅先生留下的文字,遨游书海。

白沙社区还有一处值得探访,离开逆水流龟堡不远,便是郑氏大宗祠:三间祠堂并排矗立在广场上,气势宏大,而今仍有附近社区居民老者在此休闲,呈现着光阴的故事。

桥头邓屋村清末民居走出邓植仪一门五杰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⑨|感知先贤故里,传承东莞文脉

桥头邓屋村的邓植仪故居,在一片池塘之后,走进曲曲折折的小巷,便能到达目的地。老屋很普通,就是最为平常的老建筑,可是仔细观察,又会发现很多被时光留下来的痕迹——

邓植仪故居,由邓植仪父亲邓庆云在清朝末期所建,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平方米,为清末古典建筑风格,头门坐东向西,入门后有一宽敞天井,正门朝南,屋檐下有木雕,墙上有壁画。抗日战争时期,邓植仪一家为躲避战乱,还曾回家乡居住一年多时间。

如今这里,布置有一个小小的展厅,讲述着“院士故里,一门五杰”的不凡往事,足以让参观者感慨邓屋村英才辈出。邓植仪、邓盛仪兄弟的生平、成就,以及他们在东莞、在坪石的生活、工作记录均可了解。

在邓屋村,还可以去看看村史馆,展馆不仅陈列着农具实物,更有记载本村历史沿革、政经大事、民俗民风、人文发展的图片展,分外翔实。

邓屋村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处绝美风景:迳联古村落。古村迄今已近800年历史,由东、北两座围门,以及麻石路、书房、水塘、古井、凤凰亭、罗氏宗祠、进士府、罗少彦故居、民居群、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元素构成,保存相当完整,呈封闭式。进入古村,扑面而来的清幽气息,在巨大的榕树下营造着阴凉。

一口半圆池塘,呈弓形;池塘正中的麻石路边,有一条长50米、宽1米的箭状深巷,后人称此造型为“暗箭射明堂”。绿树环绕,湖边有罗氏宗祠,一样的幽深,古韵悠长。祠堂正门左右立有“太狮碑”和“少狮碑”,左边一块上刻“光绪九年癸未进士”。

踏着石头铺成的小路,继续向古村后山行进。两边是村民们的菜园,蔬菜长得旺盛。再往里走,小路两边全是窄小门面,一律古朴原始,保持着当年的原始形态。小巷蜿蜒清幽,颇有古意。勒杜鹃花从小院里探出头来,遮蔽石头小巷,脚步声在石头下发出脆响。

出古村,坡顶有座凤凰亭,被古树环抱。这棵巨大的榕树,已有二三百年历史,被列入东莞古树名录。巨大绿荫下,纵然阳光炽烈,依旧凉风习习。凤凰亭古朴典雅,可望见整个古村落的建筑,高低错落,山林相宜,构成了一幅迷人的风情画面。

万江何氏大宗祠何作霖家乡意蕴深厚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⑨|感知先贤故里,传承东莞文脉

历史上的万江大汾社区赫赫有名,是东莞固有名乡,这里人文底蕴深厚,是东莞明清时期文物古迹遗留最多的古村落之一。大汾以何姓居多,何氏大宗祠自然成为族人们凝聚人心的地方。

何氏大宗祠,于明嘉靖八年建成使用,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头门、前殿、后殿、厢房,布局严整均衡,风格端严雄健。不论石雕、木雕、砖雕、人物塑像,均精雕细塑、极为精美。

大汾曾出过众多科举名人及历史名人,在明清时期就走出4位进士、3位举人,目前宗祠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功名碑37块,均为花岗石雕刻,置于宗祠一处空地,一直伸延到汾溪河边。

在何氏大宗祠流连,可以追溯历史,研习民俗,感受地方文化,更可以追寻那些历史上留下足迹的名人雅士。

“莞籍坪石先生”何作霖,求学、治学,著书立说的过往,都清晰记录在何氏大宗祠。这位五四运动的亲历者,鲁迅名作《阿Q正传》的编辑,在坪石中山大学讲述法学的著名学者,一生笔耕不辍。

如今,何氏大宗祠及周边,建有“老人活动中心”“书画创作基地”“村史展览馆”,成为了文化休闲场所。龙舟长廊新近建成,在汾溪河畔静静守候着已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与水乡古村呼应,静看时光流逝。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⑨|感知先贤故里,传承东莞文脉

■万江汾溪河今景。众多“莞籍坪石先生”从文化底蕴绵延悠长的莞邑大地出发,教书育人毕生耕耘,成为岭南学界各科标榜

记者手记

追寻“莞籍坪石先生”们的最初足迹

追寻、探访“莞籍坪石先生”们的足迹,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看到东莞遥远记忆里那些,百余年来不曾间断闪烁的人文光芒,他们治学研究的厚重底蕴、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以及存续中华文明教育火种的赤诚之心。

走访先生们的故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以及之后他们辗转粤北坪石教书育人,与一代学子共担国难的经历,伟岸的形象穿越时光,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越是清晰,越是感慨,越是感动——东莞曾走出过这样一批学者,成为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先生们出发的地方东莞,必然承载着不一样的回忆。

容庚故居、逆水流龟堡、邓屋村、何氏大宗祠,还在讲述着当初的故事。“莞籍坪石先生”,一直都与东莞息息相关:

1913年,陈安仁与梁毅夫办学于宝安新民学校,后任东莞培正学校校长;

1928年,何作霖主持莞龙、莞太公路的动工仪式;

1946年,郑师许倡议在东莞多办几所中学,虎门中学、常平中学就此建立……

时光走远,战火纷飞时代,先生们鲜为大众所知的历史往事、文化成就,目前正在逐渐被挖掘,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讲,追寻“莞籍坪石先生”,可谓向后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通过保护修复、活化利用,将这段历史空间视角转变成东莞文化振兴的新动力。

越加完善的“莞籍坪石先生”故居、纪念馆,不仅展示资料文图,更可作为新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修旧如旧”返璞归真,深度利用,讲好东莞故事,以史实、文献考证为依据,赋予这里更多的文化传承功能,树立东莞文化自信。

如今,重返这些莞邑先贤的故居旧地,需要从内心深处体会感悟其所包含的厚重历史、丰富文化,与高贵的灵魂对话,让“莞籍坪石先生”成为人文历史符号,被东莞人熟悉了解,成为年青一代的精神榜样,引以为傲、激励奋进。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策划:雷石鹏何杰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统筹:何杰刘爱琳

本期撰文:王红林

本版图片:陈沛鸿

专题出品:东莞日报文体新闻部

被套住的苏州女商人:5550万欠款,为何"认账"后又不认 花51万买到1万多个残次品头盔 商家:卖的就是废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