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500只绿孔雀逼停10亿元项目 合法环评为何埋雷

日期:05-09
云南

原标题:500只绿孔雀逼停10亿元项目:“合法环评”为何埋雷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前不久被生态环境部提到的“云南绿孔雀案”,又受到了舆论关注。这起全国首例野生动物保护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不久前一审宣判,戛洒江一级水电站项目被判“立即停止”,之后“500只绿孔雀逼停10亿元水电项目”的报道就充斥媒体。

据最新报道,一审判决出来后,原被告双方各有遗憾。对被告来说,已经投入10亿元的大型工程按下暂停键,损失巨大;对原告来说,根据这个判决,戛洒江一级水电站并非永久停工,“绿孔雀保卫战”尚未取得最终胜利。也因如此,此案波澜再起——近日双方均已提起上诉。

“500只绿孔雀逼停10亿元项目”,这事确实让人痛惜,环保组织和企业方关注的重点有别,必然导致他们心中的不平——前者关注“500只绿孔雀”,后者更多的是关心“10亿级项目”运转。而埋下祸根的,还是“带病”的环评。

该案之所以会走到今天的尴尬局面,跟当年环评的纰漏分不开。一审判决就提到,水电站建设是否重启,须待被告按生态环境部要求完成环境影响后评价,由相关行政部门作出决定。这相当于重补环评,也印证了多方的认知:“这是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2008年,恐龙河保护区相关环评通过,区划调整完成。拥有至少30多种国家Ⅰ、Ⅱ级保护动植物的恐龙河保护区,从核心区切走了800多公顷。自此,戛洒江一级水电站的淹没区域就避开了保护区的保护范围。2014年8月,针对该水电站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获得审批。

让人不解的是,《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报告》明明写着,调区会对绿孔雀和另一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颈长尾雉产生中度影响,但还是通过了。

一个环评环节的纰漏,让10亿级水电项目搁置,也让绿孔雀面临生存困境,这种局面无疑令人唏嘘。目前在我国,行政机关对环评的约束主要是程序审查,这意味着,环评机构实质上能做到什么程度,是很难掌控的。这也是为什么本案会显示环评程序合法,但结论失实。

对这种现象,我并不意外。

因为工作的原因,以前经常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一些项目评审会。有些和环评领域重合度很大。请到的专家,有些不乏专业上久仰的前辈。吃吃喝喝,送些不算菲薄的礼物,事先做做谁谁谁的工作,诸如此类。可以看出来,一些专家关于一个项目是否赞同,是否反对,如何含混过去……都有门道。在各种考量因素当中,专业性,有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

这就导致了奇怪的结果。一些环评人士越来越接近一个职业化的利益共同体,并且由于“师门”的存在,纠葛更深。

当然不能就此说,这些人在品行上更为不端。但由于专业性特点,靠更强力的反腐来降低“学术权威变现”也很难。更重要也更可行的,是重建这个群体的专业尊严。

周雪光曾经说,现代社会中,医生、律师、教师等职业,因为独立性的专业化过程,形成各自领域的专业权威。也就是说,这些人对专业性是有强烈信念的,在专业领域是有尊严的。然而,近几年,哪怕为了专业内新闻去采访某个在科研院所或高校的同学、校友,也因为对方的领导都打了招呼,不能随便开腔。

当一个专业人士不能再成为专业领域的“话事人”,这样一个职业,难免埋下很多问题。“云南绿孔雀案”中,“合法环评”却埋了雷,原因就跟这不无关系。

因此,彻底打破环评领域的利益链条,从根本上遏制“环评腐败”,需要重建对科学权威、专业性的敬畏,不让学术之外的“权威”为眼前利益指手画脚,不让专业的权威性受专业之外的因素影响。让专业的归专业,且不受干扰,是避免下一个“云南绿孔雀案”的根本路径。

□宋金波(媒体人)

责任编辑:杨杰

福建一货车连续碰撞车辆行人 致2死2伤 2米眼镜王蛇夜闯贵州一村民家 房主求助消防来捉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