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4男童被埋压,真相不能也被埋压
文/龙之朱
尽管河南原阳4位男童已于4月21日下午安葬,不过,神秘人推搡记者、被抢走的记者手机遭遇刷机、受害人直系亲属“失联”、温庄村突现多名“口罩人”等一幕接一幕上演的“灭火”剧情,再次让这座河南县城在舆论漩涡中愈陷愈深。
这中间,很多事情猝然发生,让人难以预料,也难以理解。而在这一连串看似极为怪异、有悖常情常理的“组合拳”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背景?人们也愈发怀疑,真相到底是什么?当地为什么那么害怕记者靠近现场?
其实,梳理整个事件的过程就会发现,这些问号并非仅仅出现在“记者被打”之后,而是贯穿事件始终,从一开始发现4名孩子遇害到现在,一直透着难言的神秘感。
比如,警察为什么不让家属第一时间辨认尸体,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又如,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让家属看视频监控?为什么不向媒体公开视频?还有,工地那么大,当地何以能够精准地找到孩子遗体?整个事件的证据链充分吗?
问号一串串,但解释却少得可怜。家属那边自不必说,前往采访的记者则要么被安排到宾馆休息,要么被尾随、被阻拦,乃至被殴打。在抵达真相的路途上,障碍很多,“灭火员”很多。这也让人担心,真相或许真的会遭遇被糊里糊涂埋压的命运。
4名男童不幸遇难,不管是家属还是社会,有一些愤激,有一些疑惑,并非不可理解。当地要做的,绝不是简单地出一个结论,再处理几个人,然后把孩子埋葬,而应该多一些将心比心,多一些信息披露,多一些证据说话。
只是给出了一个结论,却不给出支撑这个结论的证据,更不允许媒体记者介入,这未免让结论的可信性大打折扣。而当地不计后果地封堵现场、隔离记者的做法,更是加剧了舆论质疑。直到出现殴打记者的直接冲突,这一事件“成功”地演变为一起舆情事件。
很多时候,公众和媒体并非不愿意相信地方的说法,但这需要更多的“实锤”、更多的公开透明作为支撑。动辄捂盖子、讳莫如深,甚至直接打跑记者,则无论地方实际上辛辛苦苦做了多少工作,终究是无用功。
越是简单粗暴,越是容易产生传言;越是遮遮掩掩,越是会让人觉得这里边有事。当地既然已经调查清楚,并找到了事故的原因和肇事者,就应该坦坦荡荡地把这些都告诉公众,何必一误再误?
向媒体公布视频资料,披露查找遗体的过程,让犯罪嫌疑人现身说法,这些都很难吗?记者可以打跑,公众的知情权能消失吗?如果说,仅仅靠怼记者就能平息事件,则未免太天真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说说而已,更不是在现实中背道而驰。对于一个深陷舆论漩涡的地方而言,消除质疑的关键,首先在于信息公开。仅仅靠“灭火”行动“搞定”媒体,不可能让问题消失。
据披露,当地表示将彻查此事。也希望河南方面能启动更高级别的调查,还家人一个说法,还社会一个公道。
4个可怜的男孩稀里糊涂地告别了这个人世。不要让真相像小男孩一样,也遭遇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