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内超千人留“微信遗嘱” 律师:没有法律效力

日期:04-07
遗嘱

原标题:一天内超千人留“微信遗嘱”,律师:没有法律效力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今年的清明节多了几分悲怆,也让人们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对生死也有了新的感悟。这些催生了市民给亲人写遗嘱、留遗言的想法。为此,中华遗嘱库(公益项目)在疫情期间推出了“微信遗嘱”功能,该功能上线一个多月来已有很多市民使用,而清明节期间更是用户暴增,一天时间收到了千余条留言。法律人士提醒称,“微信遗嘱”只能作为“精神财富”寄托,不能作为法律意义上的“遗嘱”。

一天内超千人留“微信遗嘱” 律师:没有法律效力

一天内超千人留“微信遗嘱” 律师:没有法律效力

一天内超千人留“微信遗嘱” 律师:没有法律效力

“微信遗嘱”功能上线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家对生死有了深层次的思考,给亲人写遗书、留遗嘱的想法,不再是那么“忌讳”的话题。

而中华遗嘱库是一项面向全国的公益项目,其成立是为了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中华遗嘱库方面了解到,疫情期间,线上咨询和预约量都较平日暴增数十倍,今年2月,每天线上咨询量更是达到了400人次。自今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中华遗嘱库共收到遗嘱预约3562份。而这其中,有不少都是想要立“精神遗嘱”。

正因为此,中华遗嘱库于3月1日开通了“微信遗嘱”功能。据了解,用户通过“中华遗嘱库”微信公众号,进入“微信遗嘱”小程序,便可创建留言。在创建留言界面,用户可留下3000字以内的留言,另外可上传图片或录制视频、音频。

创建留言后,用户需要输入自己的姓名和性别等基本信息,然后再选择发送方式和递送日期。记者看到,用户可选择在本人去世后或某个约定时间,由中华遗嘱库将留言内容传送给用户想传递的人。

不过,对于“选择本人去世后递送”的方式,有市民不禁有疑问:“这个时间怎么确定呢?”中华遗嘱库一工作人员表示,一方面他们正在进行相关大数据的对接工作,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查询留言”功能,被传递人可输入信息,查询自己的亲人离世后有无给自己留言。

清明节期间用户量暴增

据了解,清明节期间,“微信遗嘱”的使用用户数量暴增,4月4日当天,共有249人留下“微信遗嘱”,4月5日(截至当日20:00),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有1427人留下“微信遗嘱”。据中华遗嘱库统计,从该功能开通以来,通过“微信遗嘱”留言的用户已超过了5000人。

据了解,“微信遗嘱”的功能会一直持续下去,为市民提供线上“幸福留言”的便利,清明假期期间该功能免费,而之后如市民上传一定量的图片或视频,会收取几块钱的系统维护费用。“解后顾之忧,传和谐家风,不仅仅是协助大家写遗嘱,更重要的是传递爱。中华遗嘱库推出了微信遗嘱服务,可以帮助市民将家风、家训、人生回忆、叮咛嘱托,通过‘慢递’的方式传递给家人。”该项目一负责人说道。

合肥市民张先生得知有“微信遗嘱”后,创建了留言,而这份留言记录的是张先生和孩子之间的一个幸福瞬间,“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有离世的那一天,把想说的话存起来,也是一种情感寄托,以免留下遗憾。”

只是情感寄托不可用作财产分割

既然是遗嘱,那么很多市民自然而然想问,“微信遗嘱”可以用来分配遗产吗?对此,“微信遗嘱”相应界面有提醒称,不作为法律意义的遗嘱。

中华遗嘱库表示,“微信遗嘱”服务实际是一种“情感遗嘱”,主要是用来传递亲人、朋友间的叮咛和嘱托,不作为法律意义的遗嘱。

对于涉及财产内容的遗嘱,还是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办理。

对此,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王海波律师认为,我国《继承法》对遗嘱的形式有着明确的规定,目前“微信遗嘱”还不在内,使用微信的方式进行遗产分割的遗嘱,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不被法律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来很可能会认可微信遗嘱,但这需要法律法规的明确出台,目前还无法做到。”

另外,王海波律师称,法律上遗嘱的形式,分为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口头遗嘱、录音遗嘱。

来源:安徽商报

网友发布“广州瑶台封村”等谣言引发不安 警方依法查处 广西桂林河水暴涨4人扫墓被困 消防驾橡皮艇营救(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