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专家:保护好粘膜是关键

日期:02-09
病毒

原标题: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专家:无需恐慌,保护好粘膜是关键

来源:科技日报

陈曦

在2月8日上海市政府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其中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这是卫生防疫专家首次明确提出气溶胶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

对于“气溶胶”这个新概念,普通人感到困惑,到底什么是气溶胶?气溶胶的传播方式是什么?如何防范气溶胶传播?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采访了气溶胶领域的专家。

气溶胶进入人体后在呼吸系统粘膜沉淀

“同为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气溶胶比飞沫范围更大,飞沫仅是液态,而气溶胶是固态、液态和固液混合态,雾霾、飞沫、可吸入颗粒物都属于气溶胶范畴。”中国气溶胶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连众介绍,气溶胶是个大概念,而飞沫也属于气溶胶,这样表述更加准确。除了净室和超净室那种低污染水平的环境,一般状态下空气的气溶胶颗粒含量在每立方米百万个以上。

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专家:保护好粘膜是关键

他告诉科技日报,人在日常呼吸、咳嗽、打喷嚏、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会通过风切变产生液滴,其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吸道中的液滴雾化是由气流以足够高的速度在液体表面上通过而产生的,飞沫被呼出人体后,液体部分会蒸发,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曾指出,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经长距离传播而在短期内导致大面积感染。

作为专门研究气溶胶进入人体后在呼吸系统粘膜沉淀的专家,张连众表示,吸气时,气溶胶颗粒会进入人体,根据动力行为,落在人体呼吸系统粘膜上,如PM10、PM2.5颗粒会分布在人的口腔、咽喉,动力学直径越小的气溶胶颗粒越能够穿透上呼吸道,到达下呼吸道。“10微米动力学直径颗粒不容易到达声门以下,5微米动力学直径以下颗粒,不容易到达肺泡,到达肺泡的是1微米动力学直径以下颗粒。具体与人的运动状态和呼吸状态有关,强烈运动时吸入的气溶胶颗粒更多,到达人体更深位置的颗粒也更多。”

气溶胶的传播和风有很大关系

“气溶胶的传播和风有很大关系。”张连众提醒,借助风力,气溶胶甚至能飘数公里,因此开窗通风有利于房间内空气排出,也有可能让附着病毒的气溶胶进入。

在日常活动中,污染气团可能会随着空气运动进入别的区域,如由于人们走路或房间与相邻走廊或空间之间的门打开引起空气混合与交换,当健康者经过污染气团时就暴露于感染性气溶胶,从而吸入可能的病毒。因此对于居家隔离的患者而言,需要注意此种传播方式并加以防护。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曹军骥分析,从最近报告的多起案例来看,如天津宝坻百货大楼的几例感染,均是不明显的接触传播。以及内蒙古、杭州、深圳和宁波等报出的多起非接触传播案例。可以推测,新型冠状病毒完全可能具有空气气溶胶传播的路径,这也可能是近期病例快速上升的一个原因。

气溶胶传播性不如接触传播的传染效率高

对于普通人如何保护自己,张连众表示:“保护人体黏膜不受病毒沾染是关键。眼睛、鼻子、嘴这些部位温度高、比较湿润,适于病毒进入,应避免裸露在外。”

他提示,要警惕空气气溶胶的传播方式。戴口罩可以阻挡病毒附着的气溶胶颗粒进入人体,由于气溶胶颗粒传播性强,空气中分布广泛,滞留时间长,因此在空旷的地方也要戴好口罩;在户外长时间行走、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时候,佩戴眼镜也非常必要,眼镜可以在人向前行进时,推开正面可能附着病毒的气溶胶,当然保护效果最好的是更加密闭的护目镜。

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专家:保护好粘膜是关键

尽管气溶胶传播可能性大、受众面广,但其传播性不如接触传播的传染效率高,因此无需恐慌。曹军骥提出应对气溶胶传播的“三防原则”,即“防自己”:尽最大可能将新型冠状病毒隔绝在自身体外;“防别人”:按照假定对方是病毒携带者予以高度重视和防范,切断对方传染到自己的可能途径;“防新毒”:按照新冠病毒的传染规律,有条不紊地科学防控,如创造高温高湿环境抑制新冠病毒、主动灭杀环境中的病毒、加大通风等。

自己小区有了确诊病例 被传染风险有多大?你所关心的问题有答案了! 男子朋友圈辱骂钟南山院士被拘 网友:网络喷子就长这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