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78岁重症患者出院主治医生:患者平均出院周期为15到20天
1月29日,红星新闻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获悉,该院一名78岁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经过20天的治疗,目前已康复出院。
据了解,这位病人是位乒乓球爱好者,通过与球友打球后接触感染。1月4日,患者感到全身乏力、胃口不好,测量体温为37.6℃,在医务室打针两天病情不见好转,后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1月9日病人住院,随后病情逐渐加重,1月18日病情最为严重,后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于1月22日逐渐平稳,并于1月29日康复出院。
作为这名病人的主治医生,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湖北省医疗专家组组长赵建平告诉红星新闻,这位重症老人能够出院,虽然只是个案,但从临床上还有经验值得分享。尤其是在目前没有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效药的情况下,希望通过临床研究,找出一些比较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以下为采访实录:
病人高龄重症一度呼吸困难
激素用量增加后好转
这个病人的发病时间比较早,整个过程是1月4日发病,1月9日入院,14日病情加重,18日病情危重,22日开始好转,29日康复出院。
病人在前期症状较轻,7到13天期间病情加重,出现一个很重要的拐点就是呼吸困难,出现很严重的低压血症,对病人是一个很重要的难关。
但这里出现了一个争议:病人病情加重,出现高热、肺部影像学加重、呼吸困难等问题,是病毒的繁殖加强了,还是由于炎症反应加重了,面临到需不需要使用激素的问题。
在SARS的时候,当时使用激素是有争议的。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激素有的时候有效,有的时候无效。在SARS的时候也没有病因治疗,但有些病人治疗好了。所以当时的激素应该是有效的。
但当时因为对激素的认识不足,激素使用的计量太大,时间太长。现在大家广泛性认识是,不需要像SARS时期那样大量、长期使用激素。对重症患者,在指南里面也提倡了,是可以使用中小剂量的激素。
对于这位患者的治疗,我们就是通过激素的使用,来控制病人的病情。考虑到病人本身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大量使用激素可能引发感染,所以当时有些顾虑,对于激素的用量,我们进行了摸索和调整。刚开始使用激素计量比较小的情况下,病情还得不到控制,后面用中等剂量的激素,就把他的病控制下来了。病人最危险的时间是18日,22日开始好转,就是在我们把激素用量增加后出现了明显好转。
目前患者平均出院周期为15到20天
当然,个案只能是个案,具体到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现在正在进行这方面临床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有规律指导的激素用量,包括使用的时机、剂量、时间这些都需要摸索。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药物,这是我们现在治疗的难点。科研人员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攻关。我们也希望通过临床研究,找出一些比较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我们非常希望死亡病例能够为我们医学上提供帮助,如果有这方面的病例,对我们认识和战胜这个疾病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中国传统观念上注重死者入土为安,所以现在我们一直努力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目前还是没有能够进行尸体解剖。
出院标准的制定是专家反复衡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本身住院时间就很长,目前来看平均一个患者出院周期为15到20天,有的甚至一个月以上。如果出院标准定的很严苛、时间过长,任何一个城市很难承受这么大的一个住院量。
我们出院标准的前提是发烧和呼吸道症状有效缓解,反映病情得到控制。如果没有这些,只查核酸没有意义。症状缓解的同时检查有没有传染性。出院之后还是需要居家的隔离观察,这是一个较好的折中出院的标准。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湖北省医疗专家组组长赵建平
为什么定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一天),就是怕出现假阴性。两次的话相对来说,假阴性的可能性要小一点,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两次都是假阴性的可能。所以出院后还是要在家里隔离,防止极少数病人出现假阴性的情况。
从疫情爆发到现在大概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现在病人大部分是进的多出院的少,但可能再过段时间会发生病人出院的高峰。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2003年的SARS情况不同之处在于,当年SARS很多病人都有发热症状,而目前这个病毒,医护人员发现有一部分人(极少数)是没有症状的。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很难把它筛查出来,对病毒传播的防范比较困难。
居家隔离是现在采取的措施之一。对于居家隔离的患者,很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的病情进行判断。一般来看,在发病早期,刚开始一周时间的症状比较轻,这个时候居家隔离是可以的。但是有少部分患者,他在7到10天,甚至14天后,病情会加重,表现为高热、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此时病人需要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这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的医护人员很伟大,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顾自己的安危奋斗在一线,付出了很多。这个病我们肯定能够战胜的,但是需要付出代价,有些人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红星新闻记者蓝婧任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