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儿向无偿献血志愿者行“摘口罩礼”
成分血源源不断地从武汉血液中心走进各大医院
1月2日、3日、6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持续聚焦武汉血液中心“献血英雄激发团队”,她们人性化、细致入微到极致的服务,不仅得到全国无偿献血志愿者的夸赞,还引来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她们为整座城市的医疗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作为湖北省用血量最大的医院之一,武汉同济医院输血科主任魏晴一直在关注“献血英雄激发团队”系列报道,对于她们及时、充分的血小板供应心怀感激。赶在2019年最后一天,武汉儿童医院肾病内科戚畅医生到武汉血液中心捐献了第35次成分血。2019年,全市共有3494位医务人员挽臂献血。
“工作在临床一线,对血液的珍贵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参与无偿献血是自己作为医务人员的责任。”在戚畅眼里,普通的无偿献血志愿者更加难得可贵。“如果说无偿献血者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血脉,武汉血液中心‘献血英雄激发团队’就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她们用尊重、呵护与关爱,激发了献血者心中的大爱,一起让武汉这座城市变得更温情有爱!”
“没有他们,我的孩子不可能活下去”
白血病患儿感恩齐行“摘口罩礼”
“幸好有充足的血小板,孩子总算是转危为安了。”1月5日,看着血液各项指标终于回升到正常的果果,武汉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副主任熊昊松开了紧锁一个月的眉头。
1个月前,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果果突然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骨髓不造血,肠道一次性出血量高达100毫升。1岁的果果体重仅有6公斤,每天十多次的出血随时会要命。输注血小板是唯一止血救命的办法!每天一次,连续输注了一个月,果果的病情终于迎来转机。“对白血病患儿来说,血小板是挽救生命的治疗。”熊昊说。
35岁的陈芬是湖北黄冈人,去年1月她12岁的女儿浩文查出急性髓系白血病,住进了武汉同济医院儿童血液病科。浩文的管床医生介绍,仅一次化疗,孩子就用了6个单位红细胞和11份血小板。隔天就要输注一次血小板,否则孩子随时可能因出血不止而离开人世。按照一人一次捐献一份血小板计算,需要11位爱心人士接力,才能帮孩子续一次命。
“没有他们,我的孩子不可能活下去!”陈芬双眼含泪告诉记者,去年“六一”,武汉血液中心“献血英雄激发团队”和无偿献血志愿者一起向武汉同济医院儿童血液病科捐赠了25份血小板,女儿浩文也在受捐之列。那天,当孩子们手捧带着体温的血小板,摘下自己的口罩,列队向献血志愿者表示感谢时,在场所有的人都落泪了。
同济医院儿童血液病科主任胡群说,白血病患儿怕感染,口罩是他们隔绝外界病菌的直接屏障。用“摘口罩礼”这样的特殊方式感谢,是孩子们最大的诚意。
每年手术量以10%的速度递增
血小板及时充分供应为城市健康提供保障
“产科出血一直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去年全院5000的分娩量,七成都是高危产妇,产科大出血风险倍增。”作为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主任李家福对于“血小板能救命”的感触很深。
武汉同济医院输血科主任魏晴说,对于血液病、肿瘤患者来说,每一次化疗后都会出现骨髓抑制,此时人的骨髓系统造血功能低下,如果不能及时输注血小板,可能会因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对于心脏大血管手术、外伤大出血和产后大出血病人,快速止血的血小板能为手术的成功保驾护航。
相比前年同期,2019年武汉同济医院手术量增长了10%,共用16000多治疗量的血小板。“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领域的不断拓展,血小板的用量还会进一步上升。”魏晴说,在所有血液制品中,血小板的保质期最短,只有短短5天。要保证血小板的充足供应,需要无偿献血志愿者源源不断地加入。“献血英雄激发团队”就是一座爱的桥梁,将志愿者的爱心传递给患者,她们用善和爱去感恩志愿者,传递用血患者的感谢之情。
坚持14年每年两次集体成分献血
“热血英雄激发团队”同为无名英雄
每年6月1日上午,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亚心医院、儿童医院的患儿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儿童节礼物——每次化疗或手术时都需要用到的血小板。这份礼物是武汉血液中心“献血英雄激发团队”的医护人员们特意为他们准备的。从2006年开始,这一习惯已经坚持了14年,共送出血小板1500余份。
“献血英雄激发团队”负责人陈涵薇告诉记者,每年的5月31日,科里凡是体检合格的医护人员都会坐上采血椅献血小板,第二天上午定向捐赠给医院接受治疗的白血病和心脏病儿童。
从去年3月开始,全市血液病房的患儿都惊喜地发现:血小板悄然变身,有了“儿童版”。“这是我们专为孩子们定制的0.5个治疗剂量的血小板。”陈涵薇告诉记者,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都是1个治疗剂量的血小板,是成人的用量。“针对儿童的小剂量血小板既节约了宝贵的血小板资源,将献血者的爱心用在刀刃上,又为这些患儿家庭节约了一半的费用,此举在全国是首创。”除了儿童节,腊月二十九也是集体捐献的日子。“成分献血科每年只有除夕和大年初一休息2天。”陈涵薇说,为了保证春节假期的血小板供应,科里都要集体捐献以备不时之需。
陈涵薇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春节放假前,A型血小板还有80多袋库存,大年初二来上班时仅余3袋,其中一袋是副主任谢松丽的,另外两袋就是陈涵薇本人的。“我们捐献出来,临床治疗就能多一份保障。”
陈涵薇的心里也有担忧:很多志愿者习惯从年初开始献血,每满14天的间隔周期就来。根据国家规定,成分献血者一年捐献次数不能超过24次和40个治疗剂量,因此每年11月至12月,血小板供应会处于紧张状态。“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更细致人性化的服务去回报更多的献血者。”
从0到57846
献血者“井喷”激励团队不断前行
2019年,共有57846人次参与武汉无偿成分献血。回想起当年血小板从无到有的艰辛,陈涵薇至今记忆犹新。
1994年,北京、上海、广州已经逐步开始采集血小板并用于临床治疗,作为中部医疗重地的武汉也准备启动机采血小板工作。陈涵薇费心竭力,终于成功动员一位献血者捐献了一袋血小板。她每天奔波在武汉各大医院,跟临床医务工作人员讲解机采血小板的优点和疗效。
3天过去了,没有一家医院愿意用。第4天,陈涵薇得知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有一个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女孩来例假后出血不止,她敲开了主任办公室的门。“血小板用上去,马上就能止血。”听到陈涵薇这句话,主任动了心。“这么贵,万一没用怎么办?”得知一袋血小板需要1800元时,她摇摇头拒绝了。血小板“保质期”只有5天,不用也浪费了。陈涵薇当即打电话向中心领导请示,申请让科室免费试用。一袋血小板输完,女孩的血果真止住了。
2002年,武汉医疗服务体量快速增长,临床用血紧张的矛盾日益凸现,招募更多固定的志愿成分献血者成为陈涵薇团队最重要的工作。
护士周丹当年刚到成分献血科工作不久,白天忙完工作,下班后陈涵薇主任就带着她们去高校里开讲座、现场体检、采集血样。血小板计数必须当天出结果,大伙经常忙到转钟才能回家。那样连轴转的工作状态,一直持续到2014年才得到改善。
陈涵薇清楚地记得,2011年第一次表彰百次无偿成分献血者时,只有22个人获此殊荣。2年后,50多人站到了领奖台上。到了2017年,变成了150多位。
武汉成分献血从无到有,到如今献血者“井喷”,志愿者们的爱心“爆棚”,每一步都留下了“献血英雄激发团队”的印记,也成为激励她们不断前行的无限动力。
文/记者刘璇通讯员袁明超张智张宇图/记者金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