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杨文再也等不到儿子归来
本报记者郝成郭婧婷北京报道
同事说,即将放假,51岁的杨文正盼着儿子回国。儿子以全额奖学金在国外读书。导师撰文回忆,这名温文尔雅的女医生,希望她的后代热爱医学、传承事业。
12月24日凌晨4点,杨文准时到岗。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施行“三班倒”,轮换岗时间点分别是4点、12点、20点。其内部一份急诊科建设总结称“大多数急诊病人病情急、重,易出现心理障碍”,“医生护士心理压力大”。但杨文已在急诊岗位工作22年。
24日凌晨5点55分,杨文在自己的岗位上遇刺。残忍施暴的,是95岁病人孙魏氏的小儿子孙文斌。由于母亲迟迟未能住院,55岁的孙文斌多次争吵,医院因此两次报警。
事发后,人们送来几百束鲜花表达哀思,留下的卡片显示,不少人是医学生。网络上,哀思之外,更多人表达着愤怒情绪。一些谣言流传甚广,甚至出现对峙、辱骂之声。但人们也开始追问、反思。过往无数次伤医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正在被讨论:比如老人为何难以住院?医保怎样影响着医患双方?
儿子
“马上圣诞节,杨大夫的儿子放假回国,就那几天回来,但是突然出事,她儿子立即赶回来……”虽然明确表示不接受采访,但夜里,急诊室的人们经常低声聊起此事,话语里都是悲叹。
据报道,12月4日早晨,95岁的孙魏氏在被儿女送到民航总医院急诊科,由于孙魏氏属于肿瘤晚期,且有脑梗塞后遗症等多种病症,属于典型“高龄慢性病人”。当天,负责首次接诊的是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
根据“首诊负责制”,杨文也要为孙魏氏在急诊科后期牵头负责。按照正常流程,杨文提出应对孙魏氏做相应检查。而孙魏氏的家属被报道拒绝就相关检查签字,仅要求输液。后期,则以急诊花销大为由,要求安排孙魏氏住院。
但这涉及到急诊科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我们当时很明确讲了,住院紧张,建议他们转到其他医院。”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工作人员称,此后即发生争吵,医生报案两次,警方也进行了劝说。
到12月24日清晨时,孙魏氏的小儿子、55岁的孙文斌接替姐姐前来看护。有其他病人家属曾向媒体记者回忆称,孙文斌早前即多次与医生争吵,其自认早前做过一些兽医类工作,对医生的治疗、用药均表示不满。
据报道,孙文斌早年曾养猪、放牛,做过一些小买卖,但按照他自己给其他病人家属的讲述,这些生意都不顺利,自己的孩子在上学过程中也遭遇过不公,已于妻子离婚。“小儿子、生活不顺、离婚、中年”,网友依据这样的关键词,分析着孙文斌的心理。
惊人一幕,发生在24日5点55分。坐着书写的杨文,被身后站着的孙文斌以刀刺颈。
“按说,你一个家属,你怎么能站到这个位置去?不仅是礼貌问题,这也是有规定不允许你站到那里的。”北京某医院急诊科人士告诉记者,孙文斌之所以能站在那里,可能与此前多次争吵后报警处理无果有关,“为什么没人驱赶他?可能(医生、护士们)对他(这种做法)已经疲了,也担心劝阻会进一步刺激他。”
据报道,杨文经过了长达13个小时的抢救,最终被宣告离世。生前,她未能再见儿子一面。据杨文的导师孙宁玲撰文回忆,杨文的儿子品学兼优,曾在中学时,就被杨文带着,到孙宁玲家中请教医学问题。孙宁玲认为,像多数医生一样,杨文希望她的后代热爱医学、传承事业。
据了解,杨文的儿子正在以全额奖学金在国外求学。按计划,圣诞节放假,他会从国外赶回来。
据报道,孙文斌曾扬言,如果他母亲死了,医生们别想好过。气愤的网友一度盛传,孙魏氏每月有6.9万元的相应收入,以及孙文斌拥有一些在学校当官的亲属。但实际上,这都被证实为谣言。只不过,孙家早年有人在北二外工作,孙文斌的姐姐,住在北二外家属楼里。
29日,北二外校园门口,保安严格登记、查问着进入的人们。“今天早上开始,特别严,我就是被增派过来的。”早前,曾有消息称孙文斌的哥哥在该校承包食堂,但该校随即辟谣。《中国经营报》记者从该校食堂了解到,孙文斌并无亲属在此工作。
急诊
事件发生后,孙魏氏被转至朝阳医院。
29日,朝阳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外,护工、清洁员告诉来访记者,95岁的孙魏氏确实在里面救治,但即使其家属,也不允许轻易进入探视。“这是正常规定。”随后,有媒体报道称,孙魏氏转往朝阳医院系其家属自主行为,且治疗并非免费,家属每天探视时间为30分钟。
朝阳医院急诊科保洁人员告诉记者,29日,该科增加了安保力量。“平日仅有5名,今天来了十几位安保,楼外停了三辆警车。”朝阳医院急诊科安保告诉记者,急诊科是容易引发医患冲突的地方,遇到冲突时,安保会第一时间将双方拉开冷静,严重的情况医务处会介入调解,但是像民航总医院发生的这类恶性事件,安保防控难度很大。
相关方面澄清称,朝阳医院并非有关部门安排,而是孙魏氏家属提出转院后,经正常程序,且在交了押金后,正常被接诊。至于网络传言,事发后,孙家人曾去打扰杨文家属,记者未能证实。该信息亦未被任何严肃媒体提及。
“当班的6名医生不仅要抢救重症患者,还要给普通急诊患者看病。基本上每6分钟就要看完一名患者。”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彭春霞,曾在2015年告诉媒体记者,每年民航总医院急诊科的重症患者抢救都超过5000人次。
据《中国民航报》2016年初报道,作为全国民航唯一一所三级医院,2015年,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共接诊20万人次,平均每天超过500人,每小时20人。
记者看到的一份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材料显示,其内部曾总结认为,大多数急诊病人病情急、重,易出现心理障碍。家属及病人往往对急诊科的医疗、护理期望很高,且医护人员与病人大多为第一次接触,时间相对短暂,再加之医护人员工作繁忙紧张,容易产生懈怠、急躁情绪,故容易产生各种矛盾。
此外,该材料也提到,针对急诊科医生护士心理压力大的问题,医院曾请心理医师进行辅导。该材料还称,急诊科在各个医院都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但该院的急诊科人员相对稳定。
“尊重患者、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责任。但我们也遇到过不少喝醉酒或者不理智的患者、家属,甚至对我们医护人员做出一些不理智、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在全力抢救患者的同时,还要安抚他们的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扮演心理医生,甚至扮演家庭关系调解员的角色。”彭春霞曾在2016年对媒体记者说。
“为每一名患者提供真情服务,从患者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是我们赢得良好口碑的法宝。”2016年的报道中,民航总医院党委书记丁跃说。为了患者,医护人员作出了很多贡献和牺牲。急诊科医护人员实行三班倒工作制,一年中几乎有2/3的时间在这1500平方米的急诊诊区内度过。
民航总医院大门外,一位来访者留下一个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不合理的体制,不应让一线医务人员,用鲜血来润滑运行。法律与人性,不容如此虐杀的践踏。”门侧的栏杆上,别着人们送来的鲜花。
责任编辑: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