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奋斗者 “无电区”拓荒者:跋山涉水“架设”东莞光明

日期:11-22
变电站供电局

中国梦 奋斗者 “无电区”拓荒者:跋山涉水“架设”东莞光明

■青山巍峨,道路崎岖。第一业主项目部奋斗在供电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东莞供电人的“初心”东莞供电局供图

早上8时许,东城,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主网第一业主项目部(下简称“第一业主项目部”)的档案员黄沛沂在办公室、打印室、集团办之间来回奔走。近期,她需要处理220千伏纵江至长安线路项目中和林业、公路、城管、水务、广深高速、穗莞深城轨等10多个部门的项目对接工作。

与此同时,该部门安全工程师麦锐洪和施工团队已经穿过山石和荒草爬上一座无名小山,220千伏纵江至长安线路从山上路过,他要考虑如何优化基座而又最大限度地保持山林原貌;

同在长安,部门主管袁灼光正在和一家经营铝材的业主沟通,因为电缆的施工影响了对方的出行。该线路有5公里长,需要经过几百个临街商铺……

深入无电的区域,冲锋在第一线成为第一业主项目部年轻人的工作常态。而在工作室里,该项目部51岁的省公司技术专家郭约法正在向柔性变电站这一巨大的技术难题攻关。

成立于2011年的第一项目部在2019年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包括鲁班奖、省部级优质工程奖等几十个奖项。

“作为供电的一分子,我们要做社会的‘透明人’。供电服务一直都在,感觉不到供电人的存在,才是我们最大的存在感。”袁灼光表示。

日常操作:每天接到150个电话

对于现代人而言,爬山是一项运动,但对于第一业主项目部的团队成员而言,爬山是工作的一部分。

“凡是没有电或者工业发展迅猛、提前预判到电力供应比较紧张的地方,都需要我们重新架设供电线路。”袁灼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条供电线路的建设需要东莞供电局根据整体规划,联动包括计划部等在内的多个部门进行前期的地质勘探、选址等工作,然后交予业主项目部后续跟进项目落地执行。

根据综合考量,线路可能从山上越过,从河流、农田跨过,从高速公路、铁路上空经过。“一旦定下方案,不管前方是什么,我们都要用脚丈量——是山就爬过去,是水就趟过去。”袁灼光表示。

也因此,对于第一业主项目部的团队而言,跋山涉水、横穿林地、跨过农田已然成为工作的常态,而他们的肤色也因为长期暴晒在阳光下而渐渐趋同,变成了统一的黑色系。

体力上的消耗,并非最为困难之处,来自沟通协调的工作才是整个项目推进最为耗费精力的地方。

“比如220千伏纵江至长安线路的架设所经路径比较复杂,需要和林业、生态环境、水务、公路、交警、城管、广深高速、穗莞深城轨等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袁灼光表示。

袁灼光是整个团队运作的“大脑”,负担着整体项目的跟进、协调工作,他的联系方式就写在施工工地的牌子上。

“在220千伏纵江至长安线路架设中,有5公里需要在路下方开挖,敷设电力电缆线路。而这5公里内有几百家商户。”袁灼光笑着道,只要有一家业主不理解或者是对他们的出行有所影响,就需要进行沟通。

“我没有详细统计过,但自2016年担任项目经理以来,平均每天大概有150个电话打进来。”袁灼光表示。

不忘初心:感觉不到存在就是供电人最大的存在

遇水搭桥,逢山开路,成为奋战在第一线的第一业主项目部的日常操作。而团队唯一的一名女性,20多岁的黄沛沂则是坐镇后方的部门大管家。

自两年前来到部门之后,她便养成了一个工作习惯。“在办公桌的台面上准备好一个笔记本,就放在电话的旁边。”黄沛沂表示,事情太多,必须记下来,然后一一处理。下班的时候,再核对一遍,如有需要第二天持续跟进的事情,再标注清楚。

两年时间里,黄沛沂已经没有了正常上下班的概念。因为前方只要有工程开工,后方必然会有事情需要跟进处理。“我相对还不算辛苦,他们奋斗在第一线的才是最辛苦的。”黄沛沂谦虚道。

对于普通人而言,“朝九晚五”是工作常态,能上班时间完成的工作就不要拖到下班。供电人则相反,工地现场能在节假日完成的工作就争取不要在工作日完成,工作如果在午夜12点动工对客户用电造成的影响最小,就不要在早上9点钟到场。

“这是避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我们要学会隐身,别人感觉不到我们的存在,就是我们最大的存在。”该部门安全工程师麦锐洪如是表达。

每年的6月30日都是供电人工作中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以此为节点,将迎来用电高峰期。去年3月份接手220千伏莞振甲乙线项目以来,麦锐洪如同一名关心庄稼成长的农民一样,时刻关注着天气的变化情况。

“供电设备最怕有水。去年三四月份连绵阴雨,给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麦锐洪表示,为了赶在用电高峰之前完工,第一业主项目部和市气象局取得联系,哪怕有一个小时的放晴,时刻准备着的施工人员就立刻进行赶工。“这一过程,哪里有周末的概念,不下雨就是上班的时候。”麦锐洪笑着说。

抓紧赶工的背后是长安约4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如果不能在6月30日前完工,炎热的夏季将让人们无法安睡。

“作为城市运行的一项基础设施,电力供应让人们感觉不到电的存在,才是最大的存在。”麦锐洪表示,这是供电人的初心。

勇担使命:足迹所到之处灯火一片通明

当前,电力技术迭代更新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在东莞稳步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也对供电部门的供电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业主项目部成为了东莞供电局啃硬骨头、打硬仗的攻坚部门。

省公司技术专家郭约法今年51岁,是部门最年长的,也是整个部门的技术尖兵。“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名言在他身上得到最大体现。

2013年,东莞500千伏水乡变电站加装两百兆伏安的STATCOM装置。当时,STATCOM装置在全国是最新的前沿技术,同类装置在全世界也是最大的。

郭约法从头学起,用最短时间“啃”下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脉冲控制技术等STATCOM专业技术书籍,不懂的地方反复推敲,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专家,确保了项目的进展。

类似的事情在郭约法身上不胜枚举,“我目前正在研究柔性变电站这一最新前沿技术。”郭约法语气中透着兴奋,这一技术将在南方电网接下来的一项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专啃硬骨头成为郭约法,乃至整个第一业主项目部的最大特色之一。无论是在建的滨海湾新区对电力供应的高标准高要求,还是长安、虎门等用电大镇的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乃至省市重大项目巨正源的投产……无不活跃着第一业主项目部团队人员的身影。

截至目前,第一项目部在2019年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该部建设的纵江变电站工程获鲁班奖,沛然变电站获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奖,其他工程建设先后获得国家第二十三届国家级二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省部级优质工程奖10项,网省公司及以上管理奖5项、QC成果6项、专利9项等多项殊荣。

袁灼光表示,无论是不分白天黑夜的赶工,还是专啃硬骨头、打硬仗的进取精神,都是为了城市社会发展大局。“足迹所到之处,灯火一片通明,不管是高精尖的无人车间,还是温馨和暖的三口之家——这就是东莞供电人的使命担当。”袁灼光自豪地说。

记者张华桥通讯员顾萱/文

真心真情服务乡村 初心使命熠熠生辉 东莞市开展水鸟栖息地恢复工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