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冰立方冬奥后将永久保留冰上功能
昨天上午,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位于国家游泳中心南广场地下的“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顺利封顶,整个“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包括一个1830平方米的标准冰球场和4条45米×5米的标准冰壶赛道,预计明年秋季将向公众全面开放。未来,冰上运动中心将成为集冰上赛事、滑冰健身、冰上培训、体育旅游、冰上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冰上项目平台,冬奥会时将供赛事配套使用,赛后将永久保留冰上功能,用于普及冰壶运动及助力群众冰上健身。
位于水立方南广场地下
包括冰球场和冰壶赛道
作为投资建设的业主单位,对于此次“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工程,北京国资公司提出了既要满足作为冬奥会配套设施的需求,同时更要注重赛后场馆使用的要求。为此,国家游泳中心在冰上运动中心规划设计阶段,决定利用南广场地下空间,力求不占用新的土地。经过对可利用空间最大化的设计,整个“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包括一个1830平方米的标准冰球场和4条45米×5米的标准冰壶赛道,完全可以满足赛时配套使用需求和赛后可持续运营需要。
在建筑设计方面,“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采用“被动式建筑”的设计理念,在节能效果显著的同时,能有效保证地下场馆的恒温恒湿。同时为保证建设完成后广场景观的完整性,冰场地面部分沿用“水立方”原有景观设计理念,设置三个以“水滴”为主题的构筑物作为场馆入口,形成烟囱效应,实现冰场的自然通风,再依靠顶板直径为13米的采光井以及19根导光管将自然光引入室内,经计算年节约用电约为26000千瓦时。
300多天实现结构封顶
两个冰场温度不同
“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项目总指挥孙洪庄介绍,项目整体建设环境复杂,科技含量高。自2018年12月26日开工动员会以来,历时300余天,项目团队克服了场地狭小、天气多变、园区活动管制、超高大跨度混凝土连续浇筑等困难和不利条件,顺利封顶。项目位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南广场地下,两个冰场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对环境温度、湿度要求极高。
开工之前,中建一局特别实施了保护性拆除,对南广场的绿色植被、石材铺装,都尽最大可能进行了保留,甚至将每一块透水砖都进行了编号,竭尽所能减少对砖块的破坏,以便施工结束将完整的可继续使用的透水砖和绿化还原到原处。在工程结构封顶之后,为降低环境污染和减少资源浪费,土方回填将放弃传统的素土回填方式,而采用流态固化土回填,避免了施工现场扬尘的产生。
预计明年秋季向公众开放
冬奥会后永久保留冰上功能
据了解,“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将在建成后,全年运行冰上项目,与水立方主场馆全年运行水上项目并驾齐驱,共同促进“双奥场馆”国家游泳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冰上运动中心将成为集冰上赛事、滑冰健身、冰上培训、体育旅游、冰上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冰上项目平台,北京2022年冬奥会时将供冬奥赛事配套使用,赛后将作为冬奥会重要遗产永久保留冰上功能,用于普及冰壶运动及助力群众冰上健身。
预计明年秋季,该中心将向公众全面开放,为广大冰雪运动爱好者提供一个业态丰满、项目多元、服务优质、奥运品质的便民冰场。广大市民可以带着孩子来这里学习冰球、滑冰和冰壶,享受冰雪运动带来的快乐。
随着“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主体结构的顺利封顶,水立方已同步成立了相关运营团队,开始着手筹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同时,还通过“双冰人才订单班”,超前谋划、提前培养,为未来的冰上运动中心投入运营做足了功课。据介绍,“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已经规划好了战略蓝图,建成后的中心可以将目前市面上所有冰场的业务类型都囊括在内,在运营方面呈现多元化。同时,在观众服务、赛事服务、观众体验等方面,团队也以奥运场馆标准的严格自我要求提前做好了准备。中心还将通过配备冰上娱乐体验区、餐饮区、展览区等功能性区域,满足比赛、活动、演出等不同业务的需求和不同到访群体的需求。
文/本报记者李泽伟摄影/本报记者魏彤
责任编辑: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