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上换“马甲”、线下像“零食”,电子烟仍隐蔽销售
在过去的一周多时间里,电子烟迎来了迄今为止最密集的“治理”期。北京青年报记者11月10日走访市场发现,虽然主流电商平台已经下架了电子烟,但是在一些二手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找到电子烟卖家并不困难。而更大的问题在于线下。在便利店以及小型超市中,各种一次性的电子烟产品几乎每家都有,包括一些学校周边的店铺。这些外包装没有一个“烟”字,整体像零食,产品像加长U盘的电子烟隐蔽性更强。
事件:多部门叫停,电子烟“断电”
双11前,本来是各家企业为冲刺一年中最大线上销售高峰而忙碌的准备时间。但是对于电子烟来说,却是在冲刺线上高峰时遭遇“叫停”。
11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下称《通告》),要求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不得通过互联网销售电子烟,不得通过互联网发布电子烟广告。
而就在多家电子烟企业还在观望,部分电商品台也没有积极响应下架电子烟产品时,11月5日起,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电子烟监管进行专项部署,各级烟草专卖监管部门开始约谈主要电商平台,督促及时关闭电子烟店铺,下架电子烟产品。
同一天,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就对京东、360、快手等9家注册地在北京的互联网平台企业进行约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协作处处长玄洪波说:“约谈的有电商平台、搜索引擎、社交平台。我们想通过加强事前的指导,敦促企业按照《通告》的要求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京东零售居家业务部礼品部经理孔凡军表示,京东已经把电子烟,烟弹,烟油,包括电子烟的品牌等这些词进行屏蔽,配合监管单位,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更安心的网购环境。11月7日,天猫也发布公告称,即日起下架电子烟相关产品、禁止电子烟相关产品的销售及广告投放。
截至目前已有京东、天猫、拼多多、苏宁易购等9家电商平台屏蔽电子烟店铺,并下架电子烟产品。
电子烟企业也纷纷表态,悦刻、福禄、魔笛、柚子、亿雾等超过26家电子烟龙头企业已发文表示将全力拥护支持监管政策。其中,悦刻、魔笛已关闭所有电商平台店铺,实现全网商品下架。
调查:换个马甲网上仍可找到电子烟
虽然各大品牌和电商都承诺屏蔽或下架电子烟店铺或信息,但是北青报记者11月10日仍在部分电商平台上发现了电子烟产品。
部分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加热不燃烧”,仍能够搜索出少量的电子烟。本文图片均来自北青网
北青报记者登录部分电商平台,搜索“电子烟”、“蒸汽烟”以及部分电子烟品牌名称等关键词,显示的均是“没有找到相关商品”。不过,在将关键词更换为“加热不燃烧”,仍旧有部分电商平台能够搜索出少量的电子烟。记者根据其链接进入店铺发现,这家专门销售电子烟的店铺并没有被平台关闭,仍可正常购买相关电子烟产品。
但是,在微博等社交媒体搜索“蒸汽烟”仍旧可以找到相关宣传互动内容。而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虽然泛指电子烟的关键词不易搜索到电子烟产品,但是如果输入电子烟品牌,如“smok”等,仍旧可以显示相关产品。其中部分并非二手转让,而是标明为“全新正品”,一些卖家还表示量大优惠。
此外,在抖音等平台仍旧有一些吸食电子烟的视频可以搜索到。
线下打出“戒烟”招牌
对于此次被“断电”,一些早已进入市场的电子烟企业选择的加大线下的筹码。北青报记者走访通州、朝阳、东城等多地烟酒店发现,虽然不是业务的主流,但是电子烟几乎遍布上述专门销售门店。而相比于普通卷烟,电子烟大多还有独立的专门售卖店,不过在搜索平台上,这些专卖店大多被归入了“电子科技”商铺的品类。
“代替卷烟、缓解烟瘾、有效控烟、轻松戒烟、戒烟黑科技……”北青报记者在位于朝阳和通州的多家电子烟专销门店前看到,这里大多打着“戒烟”的招牌来吸引顾客。
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咨询了部分门店,店员大多献身说法称“吸了电子烟,就觉得普通烟太呛”“我吸上电子烟,就没有抽过普通烟了”等。
而当记者问及电子烟也含尼古丁怎么能算“戒烟”时,店员大多表示逐渐会减少吸食频次,因此称可以戒烟。不过,当记者追问他本人“戒烟”效果如何时,这位已经于半年前改吸电子烟的店员想了想回答称“原来一弹两天吸完,现在大概能吸三天。”一颗烟弹约等于2盒左右的卷烟。有过戒烟历史的市民则对北青报记者表示,2天抽2盒还是3天抽2盒,对于吸烟者来说根本没有本质的区别,无非是吸食快慢而已。
事实上,早在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声明,电子烟能否成为一种有效的戒烟方法还没有充分证据,将含有尼古丁的液体汽化后吸入口中同样具有健康风险。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廖文科也曾表示,电子烟对健康有害是不容置疑的,所谓的戒烟效果更多是一种商业宣传。
“在医学上,电子烟从来没被批准作为戒烟使用。”中国控烟协会呼吸病学防治委员会委员陈晓阳解释说,吸烟成瘾有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原因。生理上就是尼古丁等化学成分的作用。从心理上讲,吸烟的动作本身也会令人成瘾。电子烟本身含有尼古丁,喷吐烟雾动作比传统烟更为多样,因此用它戒烟是不合理的。
一次性电子烟迷惑性更强,校园周边常见
比起“戒烟”的噱头,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电子烟的目标客户群才是最大的问题。今年初,美国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去一年美国16-18岁的青少年中,吸过电子烟的比例超过了30%;吸过电子烟的美国青少年的人数超过了400万。
11月4日,在一场有关“电子烟对健康的危害”的访谈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研究员肖琳援引中国疾控中心2018年成人烟草调查数据介绍,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48.5%的人听说过电子烟,5%的人曾经使用过电子烟,现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是0.9%。“据此推算,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使用电子烟的人数大约在1000万。”
北青报记者从一位吸食过电子烟的未成年人处了解到,他们大多是抱着试一下好玩的心态吸食了电子烟。而这种产品外观跟普通烟不一样,不担心被家长发现。
在一些小型超市或食杂店,北青报记者发现一种一次性的电子烟。比起需要充电、加烟弹的电子烟,售价从30余元到50余元不等,门槛更低。这类电子烟的外形大多小巧,有的只有普通卷烟大小,有的像加长版的U盘,有的则类似金属吸管,让携带和隐藏更为便利。
“打开就能吸,不用充电也不用加烟弹。吸到没味道就扔了。”一位食杂店店主表示,来买这种产品的大多是年轻人。具体有没有未成年人来买,店主表示肯定没有孩子,而一些购买的青年是不是已经成年,她“不清楚”。不过,店主也坦诚表示,她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购买电子烟的顾客。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相比于专门的烟店,这类小超市或食杂店中并没有“禁止18岁以下未成年人购买”等提示语句。而部分一次性电子烟本身的外包装上,也没有相关的提示语,而有的即使印有提示语,也完全为英文。
不仅如此,北青报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这类一次性电子烟的包装上大多没有一个“烟”字。“绿色心情”“蜜桃乌龙”“找抽”等词大多代替产品名称印在外包装的正面。而即使产品介绍中,也丝毫不提及其是“电子烟”的事实,大多以“本品”或“产品”或用口味名称、品牌名称一代了之。这种一次性的产品大多有或精致或绚丽的外包装,如果不是记者专门来找电子烟,很可能认为老板递过来的是一盒零食或者一盒文具。
而在北青报记者探访的过程中,一些在售一次性电子烟的食杂店或小超市就位于部分中学的周边。有的则是一条马路之隔的正对面。部分食杂店主没有将这类电子烟公开摆在货架上,但是大部分将其与普通烟一起摆在柜台内,以供挑选。也有少数将其放在了开架的货架上供顾客自选,而其中不乏将其在放在零食区较高货架上的店主。
11月7日,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控烟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
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阶段,我国针对电子烟的监管重点在于保护未成年人,下一步对电子烟产品的市场监管力度还将加大,将联合多个相关执法部门,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