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川邛崃水口镇大同乡合并拟保留“大同”名惹不满,官方回应
近日,四川邛崃市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方案(草案)正在通过邛崃市政府官网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一处内容引发争议。
上述草案拟撤销水口镇、大同乡,设立大同镇,镇人民政府驻水口镇政府街121号(原水口镇人民政府驻地)。有网友提出,此番合并保留“大同”地名有诸多不合理的理由,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邛崃市委办公室回复称,大同乡已于2014年被命名为大同古镇,为尊重历史沿革,保留历史文化名镇名称不变,故大同乡和水口镇合并后,仍保留“大同”名。
上述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指出,大同乡作为地名的历史太短。大同乡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才确名,之前叫大兴。而水口在西汉时就有这个地名,“自古水口火井城,天罡足下隐真名”早在北周时时水口就设置为“火井镇”。隋炀帝大业12年升为“火井镇”,县衙就在现今水口天罡祠后面,著名大学者袁天罡就曾在此任县令。1912年水口划名“水口团”,1940年水口更名为水口乡,1958年10月改为水口人民公社。1981年改为水口乡,1986年改为水口镇。2004年马湖乡并入水口镇。
公开资料显示,网友所说的部分内容确有其证。
大同乡政府提供的资料介绍,大同乡原名大兴场。清朝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就已形成集镇。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邛州改为邛崃县后,火井建立分县,大兴属于火井分县治理。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大兴又分为龙凤乡和大兴乡。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3年)龙凤乡和大兴乡合并,统归大兴乡治理。1958年10月,将大兴乡更名为大同,改建为大同人民公社。2004年9月,石坡镇与大同乡合并,称大同乡,乡政府驻大同场。
2017年11月四川新闻网一篇消息援引《邛崃县志。疆土志》记载,“水口者,西北山溪水会合之区,又为文井江流必经之道。山川幽异,物产兹丰,易于富贾。”此乃水口得名之由来。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置火井县后,水口归火井县管。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州肖恒,编全县为“封爱”、“孝义”、“文台”三里,水口属孝义里第六甲。民国元年(1912年),仍沿袭清朝制度,水口行政划名为“水口团”。民国29年,实施新县制,水口联保更名为水口乡,实行乡保甲制,设正、副乡长各一人,以下仍为保甲编制。
“行政区域名称更改要以历史文化内涵,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意愿及它的区域和地理位置的合理性决定。”上述网友还提出,大同区域位置不理想、知名度不高。大同位于邛崃西南,人口较少,只有一条县级公路,很多邛崃人都不知道大同在哪儿。而水口位于大同、马湖、油榨中心,南宝山旅游区就全在水口区域范围内,水口片区就包括大同,石破,马湖和水口,1958年创办的水口中学更是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在全国各地学习工作生活,提起邛崃水口都知晓。
邛崃市委办公室于11月7日在回应中介绍了大同乡清朝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就已形成集镇等历史,并称大同乡2011年被评为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被命名为大同古镇。为尊重历史沿革,保留历史文化名镇名称不变,故大同乡和水口镇合并后,仍保留“大同”名。
邛崃市委办公室介绍,近两年,大同乡通过引入高等院校、专业机构等智力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多彩大同·艺术小镇”,发展青年旅舍、胶囊酒店、乡村民宿等旅游新业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打卡参观,“多彩大同”百度热搜达300余万条,媒体曝光度逐年提高;同时,大同乡积极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率先全域推广运用腾讯“为村”平台,今年10月,全国第二届“为村”大会在大同乡陶坝村举行,全国各地专家学者齐聚大同共襄盛会,大同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水口镇和大同乡合并后,可以打破原有的区划壁垒,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充分发挥大同乡山区旅游资源优势,与水口镇丘区旅游资源有效融合,从而全面激发2个乡镇的整体区域发展活力,释放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的发展红利。
邛崃市委办公室表示,从统筹社会民生、优化服务半径上考虑,水口镇更具交通优势,省道S216连接大同乡与水口镇,同时与省道S106交汇于水口镇,三绕出口在水口镇,故将政府驻地设在原水口镇人民政府驻地,更能有效提升群众生产生活和办事便捷性。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