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大学博物馆,怎么办成了“奶奶庙”?
捐了数百件疑似“赝品”文物,儿子当起博物馆馆长,这事太蹊跷。
10月7日对外开放的重庆大学博物馆展出了大量“文物”,然而这两天,一篇公号文章《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引发轩然大波。作者在参观了博物馆之后,怀疑大量文物系赝品,且连造假都颇为粗糙、漏洞百出,因此“灵魂发问”:“吴应骑教授捐给重庆大学的,竟然是几百件赝品?”
有媒体采访了文物专家,对方也毫不客气地指出:“绝大多数已经是假冒到荒唐的地步。”目前涉事博物馆已闭馆,重庆市文物局已就此事介入调查。吴应骑女儿回应新京报记者称,网上发布的文章内容并不属实,“我们做好事没拿学校任何好处,清者自清,我们等待重庆大学的调查结果,以官方调查为准。”
唐三彩女俑,大到没朋友,还身着现代才有的“洋蓝长裙”;金镶玉乌龟“把电镀工艺和人造宝石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真品在国博,“孪生兄弟”空降重庆;彩绘俑脸已变形,被业内称之为“地摊货”……本要野心勃勃地创建一流高校博物馆,不料成翻车现场,被收藏爱好者抓了现行,实在令人错愕。
重庆大学博物馆的事情一出,又让人不免联想起之前浙师大等校接收“赝品”捐赠的事情,部分高校博物馆对捐赠藏品来者不拒、全盘接收的问题成了“众矢之的”。
目前调查正在进行当中,究竟是捐赠者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涉事校方在接收文物之前是否进行过严格的鉴定,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高校博物馆在接受文物收藏爱好者的捐赠时,会从本馆所秉承的理念出发,接受与本馆题材相关的文物。在此前提下,文物来源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更是重中之重。在鉴定时,通常情况下会采取“科技检测鉴定”或“专家组鉴定”的方式。
但现行的“科技检测”均为有损检测,不仅会对文物本体产生微量的损坏,在检测前还需要取得捐赠者的同意,一般较少采纳。而“专家组鉴定”的方式则要求根据捐赠文物的类别邀请相应领域的3到5名专家,且专家需要来自不同的研究机构和院校,以此增加最后评审意见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无论是科技检测还是专家鉴定,当然不排除会有“漏网之鱼”,但从流传的照片来看,此次涉事的高校博物馆的疑似赝品文物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批量且粗陋的,很可能未经过严格的鉴定程序。
博物馆与其他产品陈列不同,文物真伪是生命线,缺乏真实性,其相应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就是无源之水。给人真品的印象,摆出的却是赝品,显然也不太妥。而疑似赝品在高校博物馆“登堂入室”,非但暴露出其专业能力的缺失,没准还会沦为业内笑谈。
客观说,目前很多高校博物馆在文物鉴定方面是短板,资金、技术、人才都跟不上,但越是能力不足就越需要审慎而为。其中比较务实的方式是委托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说到底,高校收到捐赠自然开心,但文物不比寻常物品,唯有经过严格鉴定,才是对双方负责的做法。
顺便说一句,新京报记者了解到,重庆大学博物馆现任馆长是吴应骑教授的儿子吴文厦。原本这几百件“文物”放自己家里,儿子当个“馆长”不稀奇,如今既捐了,已成公共设施,“馆长”任命是否遵循了应有程序,相关部门在介入调查时,也不妨一并予以审查。
无论如何,不宜把高校博物馆办成“奶奶庙”。
喻辛(博物馆从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