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一医生每月驱车200多公里为村民义诊:已坚持10年
杜荣辉医生背着药箱走访山区患者。本文图片武汉晚报
10年,120次,近6万公里……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中国防痨协会临床专业委员杜荣辉,每月会抽一个周六,从武汉自驾前往通城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专科,为当地患病的村民义诊。
“上次那个坐轮椅的患者已经能走路了。”每次病人情况好转,杜荣辉医生总是最高兴。过去的一个月,记者连续追访,探访这“无言约定”背后的故事。
雷打不动的坚持
10年,远赴乡村义诊120次
初次见到杜荣辉,她穿着旗袍样式的连衣裙、踩着高跟鞋,走路带风。这又是一个周五。下班后,她要开车两个半小时赶往200多公里外的通城,第二天下午,她又得自驾回武汉再赶往上海参加周日的学术交流。
湖北通城县,距离武汉200多公里,地处鄂、湘、赣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区。2009年前,身为通城人的她每年都会被邀请至家乡义诊,每次患病的村民们拿着CT片,请她帮忙看看,她痛心:“来找我看的大多病得比较严重,但结核病是个早干预早防治的病,如果能早些诊断就好了。”
看到太多老乡因病致贫,杜荣辉萌生了定时定点在通城义诊的想法。2009年,她在通城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专科当起了“义诊医生”。每月一次的义诊,杜荣辉坚持了10年,雷打不动的120次义诊,也是义无反顾的近60000公里路程。
每次义诊来回约500多元路费、油费都是杜荣辉自掏腰包,10年来从没收过老乡一分钱!2016年,武汉市肺科医院与通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了医联体,定期到通城指导基层医疗工作成为常规工作,医院提出安排司机接送杜荣辉,被她拒绝了。
2017年夏天的一个周五,刚下班,杜荣辉准备出发前往通城,暴雨说来就来。她却未犹豫:“现在一个个通知老乡肯定来不及,明天他们一大早就会从十里八乡赶来,有的可是走了几里山路过来的呀,如果我不去,老乡们就要白跑一趟。”
夏天暴雨,冬季大雪,即使路上花费的时间增加一倍,也得赶过去:“如果我一个月去,下一个月又不去,病人会觉得他们吃药或不吃药都不要紧,我必须自己起到示范作用。”
8月10日,周六,最高气温38℃。早上8时,20平方米的诊室,早已挤满了人。就诊的第一位病人,怀疑自己被家人传染了肺结核,特意拿拍的片子给杜荣辉看,“咳不咳嗽?”“有没有其他症状?”杜荣辉边问边拿放大镜帮病人看片。不一会儿,她有了初步诊断:“你这种情况不像是肺结核,倒像是炎症,你要监测血糖,同时吃点消炎药,半个月后再复查。”
这一个上午,她坐下来看诊,便一次也未曾离开诊室。
前来就诊的山区群众排队等待杜医生诊治。
最质朴的感受
“医生下乡比病人奔波好”
10年的坚持,杜荣辉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
以前,通城县结核病人到武汉看病实在不容易:一路颠簸4个多小时,到了武汉又无依无靠。喘息的病人,无精力奔波。因此,许多病人没有办法按时就医或停止服用药物。停药,意味着病情复发。杜荣辉很揪心,她说:“医生下乡比病人奔波好,不仅可以帮病人省路费,也有助于他们养成规范就医的意识。”
病人小卢,25岁,一年前被查出患上肺结核。短短几个月,壮小伙瘦得不到90斤,完全没了人形。一年来,每次杜荣辉义诊时,小卢都来咨询用药方面的建议。8月10日,经过复诊,小卢结核病已基本痊愈,体重增加了30多斤。
30岁的小刘,再次被11年前患的肺结核困住。2008年,小刘被查出肺结核,他接受治疗8个月后停药。今年3月,他出现反复咯血,咯血量达200毫升。杜荣辉义诊当日,家人搀扶着小刘来到通城县疾控中心。杜荣辉详细询问了他的病史、用药史,再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却发现他不是肺结核。
为准确诊断,杜荣辉为小刘开通了绿色通道,将小刘转往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即武汉市肺科医院。经过几天观察治疗,小刘被诊断为“支气管结石症”,规范治疗一段时间后,小刘咳血情况止住,病情痊愈。
一个上午,杜荣辉一共面诊38位病人。年龄最小的25岁,年龄最大的77岁。等到她面诊完,一位老人慢悠悠走到她面前,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杜主任,这是还你的钱。”
老人名叫方金品, 7月初,他被诊断出重度肺结核,一度卧床不起。杜荣辉把方师傅转至武汉市肺科医院住院,为他精心治疗。方师傅病情得到好转,7月底出院回家继续服药巩固治疗。由于方师傅还有痛风,一般的结核药不能吃,杜荣辉便每月寄药到通城县疾控中心,再由工作人员转交给他。这次,老人就是来还药钱的。
杜荣辉一再叮嘱老人,一定要坚持服药半年以上,绝对不能抽烟。
这十年,她一直不间断为病人寄药。她说:“有的结核病人因一些个人原因断药,这很可惜。”
患者得到杜医生的精准诊治后,竖起大拇指。
最心切的期盼
不希望再看到因病致贫的病人
经过10年下乡义诊,很多病人得到有效医治。2009年义诊时,当日会有八九十人涌向诊室。而现在,据通城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专科负责人刘葵透露:“仅相比4年前,通城县结核病人人数就少了100人。”
更让杜荣辉骄傲的是,她留下来一支基层队伍。在通城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专科义诊10年,杜荣辉只要有时间,便手把手为当地医生传授经验;当她回武汉后,刘葵医生常常远程咨询、请教疑难病情,她都一一耐心解答。
记者从杜荣辉的聊天记录看到,常常是当地医生发来一张CT片,描述病人的基本情况,杜荣辉便直接回复是什么病。刘葵说:“现在一般的疾病我们都可以诊断,只是一些疑难病情还需要杜主任确诊“。
10年义诊的背后,也有令人忧愁的现实:结核病如果规范服药,治愈率可达90%,但在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医药和人力支持,结核病治疗是一个难题。若患者年龄偏大、教育水平较低、没有工作或病患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0%等特点中的任何一个,该患者家庭极可能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杜荣辉说:“农村是最需要我的地方,到那里能做点有益的事。我是发自内心的,我获得许多快乐。”
对话
10年来不要一分钱
图什么?
记者:
10年来不要一分钱报酬,图什么?
杜荣辉:
真的说不上求什么。现在农村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有的家庭,就是因为这个病,再次陷入贫困。我不忍心看到乡亲因为疾病,一家人都陷入困境。
记者:
会不会给本职工作造成困扰、增加负担?
杜荣辉:
有时还是会与一些工作安排冲突,但谈不上困扰。比如,有时周五开会至晚上10点,但我还是要赶去通城,人会累一点;有时周六有专家会议,一般这种情况,我会拒绝邀约。少参加几次会对我影响不大,但不能按时去通城赴约,可不行。
记者:
家人支持你自掏腰包下乡义诊吗?
杜荣辉:
钱不多,我们家承担得起。家里挺支持的。有时,老公还会开车送我去通城。
来源:武汉晚报
责任编辑:范斯腾